胆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注意事项(仅供参考) 答:构成卵磷脂和乙酰胆碱。
在脂肪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强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防止脂肪在肝脏中的异常沉积,故称为“抗脂肝因子”。 提供活性甲基。 第十章饲料添加剂
1.与抗生素使用效果有关的因素
答:(1)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更有效(2)生产潜力发挥越低的动物效果越好(3)环境条件越差,效果越突出(4)抗生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答:1). 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发病率;2).抗生素能抑制动物肠道内有害微生物区系,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态;3). 抗生素使小肠重量变轻,肠壁变薄,肠绒毛变长,提高养分吸收收率;4). 减少幼龄动物的腹泻; 3.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答:问题:(1)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问题;(2)抗生素在动物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问题; 趋势:(1)加强管理,限用或禁用;(2)加强兽用专用抗生素品种的开发,不与医用抗生素争品种;(3)加强专用饲料添加用抗生素的研究开发;(4)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 4.酶制剂的应用效果 答:(1)饲料加酶能够提高动物生长速度;(2)改善饲料利用率;(3)降低动物发病率;(4)减少养分的排泄量;(5)提高生产效益。
第十二章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消化试验、代谢试验的设计、试验步骤。
2. 比较全收粪法、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时各自的优缺点。 答:全收粪法1)优点:试验操作方便、测定较准确;
2)缺点:排泄物污染严重;采食量、排粪量难以准确记录;粪中养分含量受环境影响大;工作量大。 指示剂法1)优点:在于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省时省力,尤其是在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时。
2)缺点:指示剂回收率对消化率影响较大,并且很难找到回收率很理想的指示物质:分析困难,较难获得重复性高的测定数据。
3. C、N平衡法测定能量代谢的原理? 4.何为尼龙袋法?有何优缺点?
答:尼龙袋法:此法是将待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内,经瘤胃瘘管放入瘤胃中,48h后取出,冲洗干净,烘干称重,与放入前的饲料蛋白质含量相比,差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
优点:①工作量小,成本低,一次可以做大批量的饲料②可以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排队,取得饲料相对营养价值。 缺点:①孔径大小不好确定。②将饲料限制在尼龙袋内,无法充分混合,微生物也不能进入。 所以测试结果一般无法与饲料真消化率相匹配 5.概略养分分析法内容是什么? 答:(1)水分(2)粗蛋白(CP)、真蛋白(TP) (3)粗脂肪(EE)(4)粗纤维(CF)(5)粗灰分(CA)(6)无氮浸出物(NFE) 6.体内消化实验分类
答:1、根据其收粪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全收粪法;(2)指示剂法(部分收粪法) 2、全收粪法根据收粪的部位不同又分为:(1)肛门收粪法;(2)回肠末端收粪法 3、指示剂法也可分为:(1)内源指示剂法;(2)外源指示剂法。 第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1.营养需要量及饲养标准的概念。
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营养需要: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它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2.生产中如何正确运用饲养标准指导实践?
5 / 13
答:饲养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具有二重性:科学性与灵活性。 1)饲养标准的科学性 2)饲养标准的灵活性
(1)动物因素(2)饲料因素(3)其他因素
3)主要饲养标准简介(1)NRC(2) ARC(3)中国饲养标准 3.饲养标准中数值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答:1)表示为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
2)表示为单位饲粮中营养物质浓度%、mg/kg、MJ/kg,IU 3)单位能量浓度养分含量
4)单位体重或代谢体重养分需要量
如:产奶母牛维持的Cp需要量为4.6g/W 0.75 5)按生产力表示
如:奶牛每产1kg 奶需要CP58g 第十四章动物的采食量 1、名词:采食量、适口性
采食量:采食量:是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适口性: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其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2、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a.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b.不同的动物,其采食习性不同
2)生理阶段: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
3)健康状况: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 4)疲劳程度:动物过度疲劳,采食量也会下降。
5)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6)学习、训练:利用动物的喜好,后天培养,改变其采食行为。
二、饲粮因素1)物理性状:饲料的形式,硬度,颜色等 2)适口性3)能量浓度4)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5)脂肪6)中性洗涤纤维 7)矿物元素、维生素8)饲料添加剂 3.动物采食量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⑴ 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⑵ 采食量过低,不能满足最低生长需要,使生产效率急剧下降,即维持的营养需要占营养物质需要的比例过大; ⑶ 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
? 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的商品效益下降。 ? 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的转化率。
? 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二、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三、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四、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第十五章营养与环境
1.环境对动物利用饲料养分有何影响? 答:1)对养分消化的影响
环境温度升高,可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环境温度下降,则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
环境温度对养分消化的影响机理为:温度影响胃肠道运动和消化液分泌, 从而影响排空速度和消化过程。 2)对养分代谢的影响
冷热应激时,动物需提高代谢率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动物总产热提高。
6 / 13
冷环境中,猪、牛、绵羊的尿氮排出量增加,导致表观代谢能值降低。高温可降低尿能和粪能损失, 代谢能值增加。 冷热应激时,动物需提高代谢率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动物总产热提高。 3)对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温热环境通过影响动物采食、消化、代谢及产热来改变养分用于机体维持和生产的分配比例,影响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2.论述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 答:一、动物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排泄物的污染(粪、尿);2.有毒有害气体(氨、硫化氢等)3.氮、磷污染; 4.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污染(铜、锌、砷、硒);5.抗生素等药物残留;
二、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1、准确预测动物的营养需要2、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粮,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3、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利用和消化率4、限制某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5、合理调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第十六章维持的营养需要
1、名词:维持、维持需要、基础代谢、饥饿代谢、随意运动、内源尿氮、代谢粪氮
维持:是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体重保持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
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指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
随意运动:广义指动物生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这里指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动物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 内源尿氮(EUN):采食无N日粮后,从尿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N 代谢粪氮(MFN):采食无N日粮后,从粪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N 2、研究动物维持的营养需要对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答:对动物实施“挑战饲喂”,在可能条件下增加饲料投入,相对降低维持需要。实施畜禽良种化;提供适宜环境,降低运动,降低维持需要。
3、简述判断动物是否处于空腹状态的方法。 答:测定绝食代谢的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健康,营养状况良好 2)处于饥饿和空腹状态(三个判定指标) 最低甲烷产量
RQ:0.707脂肪呼吸熵
标准化的消化道吸收后状态
3)动物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实际条件下,用绝食代谢来代替基础代谢。 4、如何表示动物维持状态时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 答:采食条件下维持能量需要的测定方法:
根据基础代谢来计算:维持能量 = 绝食代谢 + 随意活动量
= 绝食代谢+绝食代谢 ×20~50% = 360~450W0.75 = αW0.75 其中α为绝食代谢和一切增加的能量需要。 活动量估计:在基础代谢率基础上增加一定% 维持蛋白质需要的测定方法: 1)按基础氮代谢估计
维持N需要 = EUN+MFN+体表N ≈ EUN+MFN 维持蛋白需要 ≈ (EUN+MFN)×6·25 2)根据N平衡实验或饲养实验测定 3)维持的氨基酸需要
7 / 13
动物在维持代谢条件下对氨基酸需要变化较大。(成年猪、禽EAA的维持需要见下) 赖氨酸=25 W0.75 (mg/d) 蛋氨酸=26 W0.75 (mg/d)
5、简述动物处于绝食代谢的条件。
答:1)环境条件适宜,健康,营养状况良好 2)处于饥饿和空腹状态(三个判定指标) 最低甲烷产量
RQ:0.707脂肪呼吸熵
标准化的消化道吸收后状态
3)动物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实际条件下,用绝食代谢来代替基础代谢。 第十七章 生长育肥的营养需要 1.名词:
生长:生长是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
? 从物理的角度看,生长是动物体尺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 从生理的角度看,则是机体细胞的增殖和增大,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的日趋完善;
?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生长又是机体化学成分,即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水分等的积累。 肥育 ;肥育是指肉用畜禽生长后期经强化饲养而使瘦肉和脂肪快速沉积。 2.简述动物的生长规律及影响生长的因素; 答;生长肥育规律
1 、总体的生长在动物的整个生长期中,生长速度不一样。
绝对生长速度即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如图,是体重随年龄变化的绝对生长曲线,总的规律是慢——快——慢。
在生长转折点(拐点)以下,日增重逐日上升;过转折点,逐日下降;转折点在性成熟期内。 2、局部生长
胚胎开始,最早发育和最先完成的是神经系统,依次为骨骼系统、肌肉组织,最后是脂肪组织,如图,表明早熟品种和营养充足的动物生长速度快,器官生长发育完成早,但骨骼、肌肉和脂肪生长发育强度的顺序不变。 3、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年龄不同,机体组织(骨骼、肌肉、脂肪等)增长的速度不同
其化学成分如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的含量及比例和能量也不相同。 4、肌肉组织化学成分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也含有少量脂肪。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水分含量减少,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增加。
? 一、能量需要 各种动物及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量不同,但确定的方法和原理并无差异。 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三、矿物元素需要 四、维生素需要
影响生长育肥饲料利用的因素
3.如何表示生长肥育动物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 答:(1)生长、肥育猪的能量需要
NRC(1998)猪的营养需要采用代谢能(ME)计算,其生长猪总的ME需要为: ME = MEm+MEpr+MEf+MEHc
式中MEm、MEpr、MEf及MEHc分别代维持、蛋白质沉积、脂肪沉积和温度变化(超过最适温度下限)的ME需要。 析因法估计蛋白质的需要表示如下: CP(克/日) = ─────
CPm和CPg分别是维持和生长(沉积)所需粗蛋白质;NPU为净蛋白质利用率。 氨基酸的需要同样用析因法先确定维持和沉积的单个氨基酸的需要。 4.哪些因素影响生长肥育动物的养分利用?
8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