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考试中重点中的重点

2025/5/7 0:55:25

ANIMAL NUTRITION EXAMINATION

绪论:

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常用饲料干物质的化学成分?(课本P7) 3.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

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 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 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

4.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

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 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概念: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它是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的利与弊?

答:利: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弊:瘤胃微生物消化不足之处是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CH4、二氧化碳、H2及O2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1 / 13

3、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答:(一)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及个体差异(二)饲料1、种类2、化学组成:饲料中粗蛋白质愈多,消化率愈高;粗纤维愈多,则消化率愈低。3、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三)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的加工调制2、饲养水平: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第三章水的营养 水的生理作用:

答:1、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4、调节体温5、润滑作用

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 1.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EAA):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EAA):是指可不由日粮提供、体内能够合成且合成的数量能够满足动物的生理需要的氨基酸,但也是动物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需的。

理想蛋白质(IP):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为应100%。 真蛋白质(TP);真生物学价值(TBV);RDP(瘤胃降解蛋白);UDP(瘤胃未降解蛋白) 2、比较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

A、消化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 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B、消化酶胃蛋白酶、凝乳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二肽酶

C、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2)方式:主动吸收(3)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4)顺序: L-AA > D-AA 2)反刍动物

A、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摄入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

B、小肠消化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底物:与单胃动物不同(MCP占50-90%、RDP 占10-50%) C、大肠的消化与单胃动物相同,进入盲肠的N 占摄入N的20%。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1.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

A.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产生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B.α-淀粉酶只能水解а-1.4糖苷键,因此,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支链寡聚糖,最后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释放麦芽糖和葡糖。

C.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顺序为:半乳糖>葡糖>果糖>戊糖。 D.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时上升 E.未消化吸收的C·H2O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反刍动物

A.幼年反刍与单胃动物相同。

B.反刍动物以形成VFA为主,葡萄糖为辅。以瘤胃为主,小肠、结肠盲肠为辅。 C.丙酮酸在瘤胃内变成挥发性脂肪酸

D.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终产物为乙酸、丙酸、丁酸,还有二氧化碳和甲烷。

2.综述高纤维日粮对反刍动物糖异生的影响及带来的相应负面效应(不太准确,仅供参考)

答:1)在大量饲喂粗纤维饲料的条件下,反刍动物从消化道吸收的葡萄糖几乎等于零,反刍动物体内所需的葡萄糖必须全部由糖异生作用提供。糖异生作用的主要前体物质——丙酸在瘤胃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数量和比例都很小。 2)葡萄糖缺乏对反刍动物的影响:A、导致体脂肪合成与沉积量下降。B、导致机体蛋白质代谢更加恶化C、导致母畜泌乳量下降 第六章脂肪营养

1、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

2 / 13

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2、必需脂肪酸(EFA)的生物学功能?

答:1)EFA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脂质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2)EFA是合成类十二烷的前提物质;3)EFA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3、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异同(不太准确,仅供参考) 答:非反刍动物

A.脂肪消化开始于胃,胃底腺可分泌胃脂酶,此酶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并使胃酸的作用失效,胃脂酶水解日粮甘油三酯(TG)的10-30%。

B.胰脂酶可水解TG成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

C.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D.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回到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吸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入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叫肠肝循环,每分子胆汁每天循环约10次。 反刍动物(P82)

4、饲料生产中为什么要添加油脂?添加油脂得注意事项?

答:1)添加原因:①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回到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吸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入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叫肠肝循环,每分子胆汁每天循环约10次。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②提供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脂肪酸;③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部感观,提高采食量;④改善生长性能,提高日增重和改善饲料转化率;⑤可以减少高温条件下动物的应激反应。

2)注意事项:①贮藏期间应防止水分混入和气温过高;②添加0.01%抗氧化剂;③育肥猪不宜添加.④为保证良好的饲料颗粒,最高油脂添加量为2%;更高添加必须采用制粒后喷油的工艺。 第七章能值

1、能量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P90)

2、GE、DE、ME、AME、TME、AMEn、TMEn、NE、HI的概念。 答:1)总能(gross energy,GE):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产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在体外通过弹式测热计测定。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消化能(DE)=总能(GE)-粪能(FE)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ADE) 【粪能(FE):粪中所含的能量(不能消化的养分随粪便排出)。是饲料能量代谢的第一道损失,也是最大的损失。表观消化能 = 总能-粪能,即:ADE = GE–FE

真消化能 = 总能 -(粪能 - 内源物质所含的能量)

即: TDE = GE-(FE - FmE)TDE=ADE+FmEFmE:代谢粪能 表观消化能(ADE)?真消化能(TDE),TDE比ADE能更准确的反映饲料的有效值,但测定困难】

2)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所含的能量。 【ME = DE -(UE+ Eg) = GE - FE - UE –Eg 气体能(Eg):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甲烷能占总能3%-10% (主要针对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消化道产气较少,Eg一项可以忽略不计。

尿能(UE)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蛋白质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 3)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

【表观代谢能(AME)= 总能(GE)-粪能(FE)-尿能(UE)-气能(Eg) 真代谢能(TME)= 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 即TME = GE-(FE-FmE)-(UE-UeE)-Eg TME=AME+FmE+UeE

3 / 13

UeE:内源尿能,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所含的能量。氮校正代谢能(MEn)】 4)净能(Net Energy,NE)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HI)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包括维持净能和生产净能。

NE = ME – HINE = NEm + NEp

5)热增耗(heat increment,HI)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的短时间内,机体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量。 体增热 = 采食动物产热量 - 绝食动物产热量 6)维持净能(NEm):指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7)生产净能(NEp):指饲料能量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部分。根据生产目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第八章矿质营养

必需矿物元素:体内存在的矿物元素,有一些是动物生理过程和体内带血不可缺少的,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矿物元素。

微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0.01%的元素。:Fe、Cu、Zn、Mn、I、Se、Co、Mo、Cr、F、Sn、V、Si、Ni、As等。

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0.01%的元素:Ca、P、Na、Cl、Mg、S 1、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答:营养作用:Ca构成骨与牙齿,维持N-肌肉兴奋性,维持膜的完整性,调节激素分泌。 P构成骨与牙齿,参与核酸代谢与能量代谢,维持膜的完整性,参与蛋白质代谢。 影响因素:(1)Ca、P比例:1-2∶1。比例不当,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和碳酸盐。(2)植酸:谷物及副产物中植酸磷占总磷3/4,主要以植酸钙、磷形式存在。(3)草酸(4)脂肪脂肪多或消化不良,形成钙皂,但少量脂肪可改善Ca吸收。(5)VD,促进Ca、P吸收。(6)肠道pH 胃酸缺乏,降低Ca、P吸收,添加乳糖提高Ca、P吸收。(7)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 2、铁的生理功能

答:A.参与载体的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B.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 Fe 2+或Fe 3+是酶的活化因子,TCA中有1/2以上的酶和因子含Fe或与Fe有关C.生理防卫机能: Fe与免疫机制有关。 3、动物锌钙缺乏的症状?

答:(一)缺锌时(1)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症(皮炎);(2)繁殖机能下降;(3)骨骼异常;(4)食欲下降,生产性能下降;(5)皮肤、被毛损害

(二)缺钙时(1)佝偻病:是幼龄动物软骨骨化障碍,导致发育中的骨骼钙化不全,骨基质钙盐沉积不足的一种慢性疾病。(2)骨软病(溶骨症):骨软病是成年动物钙缺乏的一种典型疾病。骨软病是骨基质进行性脱钙,未钙化的骨基质过剩,而使骨质疏松的一种慢性骨营养不良病,临床上以骨骼变形为特征。多见于高产动物。(3)产乳热(乳热症):又称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因缺钙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4、日粮电解质平衡对生产有何意义?(仅供参考)

答:电解质平衡有利于调节水的代谢和摄入,保证营养素的适宜代谢环境,避免重要营养素充当碱性离子利用而降低营养素的代谢利用效率.

DEB不平衡的影响

(1)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如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猪的DEB提高,养分消化率增加,DEB250-400mmol/kg时,养分消化率最高;影响AA代谢(Lys与Arg之间的互作关系);影响N沉积效率

(2)影响动物健康 A、造成仔猪腹泻B、鸡的抗应激能力下降,肉鸡骨质钙a化不良,胫骨发育不良(胫骨短粗病)C、奶牛易患产后瘫痪/产褥热(产乳热)

(3)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饲料DEB不平衡,机体处于过酸或过碱状态,大部分养分用于调节而不是生产。 为了提高生产性能,提倡使用阳离子型日粮。可使用离子添加剂调节日粮电解质平衡值: 阳离子添加剂:NaHCO3、KCl、KHCO3、CaCl2、MgSO4 阴离子添加剂:NH4Cl、(NH4)2SO4 第九章维生素的营养

4 / 13


《动物营养学》考试中重点中的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动物营养学》考试中重点中的重点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
× 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开通会员免费下载

开通会员后百万份文档资料免费自由复制和下载,是您最优的选择,赶快来试试吧!

单篇下载:10元 点击下载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