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信息输入、信息反馈、信息贮存、信息处理四阶段 D 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四阶段
5、控制论把研究对象控制信号执行过程的情报回援,称之为 A.被控系统 B.控制机构 C.控制信息输入D.控制信息输出 6、控制论把对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之为 A.被控系统 B.控制机构 C.控制信息输入D.控制信息输出
7、生物教师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属于下列哪项定位 A.研究的立足点 B.研究的着眼点 C.研究的方式 D.研究的出发点
8、下列哪项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态度的表现 A.从众思维 B.因果思维 C.二值思维 D.批判性思维
9、由研究者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方式,向熟悉被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或者通过测试,收集书面材料来了解情况的方法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经验总结法
10、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一般是由调查者通过下列手段收集资料,但可以不包括 A 座谈 B 问卷 C 访问 D 观察 11、问卷法的优点是
A.信度和效度高 B.适于作深度追问 C.省力、省时、省钱 D.不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12、问卷回收率低于多少时,其可信度降低
A.50% B.60% C.70% D.80% 13、下列哪项不属于测试法的类型
A.个性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倾向测验 D.单元测验
14、由已知结果和现象去探索产生这种结果或现象的原因的实验属于下列哪种实验 A.对照实验 B.析因实验 C.定性实验 D.定量实验
15、实验总是存在误差,误差原因一般不详而且无法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系统误差 B.过失误差 C.随机误差 D.人为误差
16、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按一定的标志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属于下列中的哪一项 A.资料质量的核查 B.资料分组
C.资料汇总 D.资料的分析和结论 17、教学论文的属性不要求 257
33
A 理论的说服力 B 事实的雄辩力 C 委婉的暗示力 D 新异的吸引力 18、与教学论文的题目要求不符的是
A 严格 B 确切 C 鲜明 D 简要 19、常用的拟定教育研究报告的编写提纲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20、现代师生关系应体现在
A.师道尊严 B.惟师是从 C.主从关系 D.共同学习的伙伴
21、新的教师观认为,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应从 A 灌输者转向塑造者 B 训导者转向授予者 C 研究者转向实践者 D 传递者转向合作者 22、下列哪项使得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处于被动地位 A.执行者 B.决策者 C.设计者 D.协调者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几项属于新的教师观
A灌输者 B.训导者 C.帮助者 D.促进者 E.研究者 2、下列哪几项是中学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障碍 心理品质的障碍 B.思维定势的障碍
C.经典意识的障碍 D.课程任务繁重没有时间 E.不具备研究的技术 3、下列哪些表现为教师从事科研常见的思维定势 二值思维模式 B.因果思维模式
C.求异思维 D.从众思维 E.创新思维 4、下列哪几项属于调查法的特点
A经验性特点 B.直接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非干预性特点 E.干预性特点
5、按照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和工具可将调查法分为下列哪几种 个案调查 B.访问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测验法 E.普遍调查
6、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是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它主要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信念与热情 B.知识与经验
34
C.眼光与智慧 D.个性化与社会化 E.尊贵与拥有 7、问卷的常见形式有
A.简答式 B.是非式 C.选择式 D.排列式 E.评判式 8、教育实验法最显著的特点是
A.可预见性B.可干预性 C.非干预性 D.间接性 E.经验性 9、属于实证性的研究报告是
A.观察报告 B.文献综述 C.调查报告 D.实验报告 E.经验总结报告
10、“善学为师”的新命题与教师在下列哪几方面的知识密切相关 A教育学知识 B.心理学知识 C.方法论知识 D.生物学知识 E.生理学知识
生物学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善学者”应注重在下列哪些方面的摸索 A.生物学知识 B.学习方法论
C.学习信息技术 D.研究学习策略 E.生物学原理
12、下列哪几项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角色作的描述
A.越来越多地传递知识的人 B.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 C.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D.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E.领导者 13、传统教育的弊端表现在
A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 B.过分强调规定而忽视选择性 C.过分强调划一性而忽视多样性
D.张扬教育的个性化,发现、欣赏、学生的“不同” 14、下列哪几项属于方法性知识 A.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结果的知识
B.识别知识价值的方法 C.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D.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E.传播与表达的方法 15、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国构成的三级课程为 A基础课程 B.国家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E.综合课程
16、下列那些项目属于论文正文的撰写内容
35
研究报告的主体 B.体现不同类型报告的“个性” C.在报告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D.是高层次的概括和思考 E.研究的背景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