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D 100 D 101. B 102. C 103. D 104.A 105. C 106.C 107. D 108.A 109.B 110.A 111.D 112.A 113.B 114. C 115. B 116. A 117.B 118.C 119.D 120.A 121.B 122. C 123. D 124. A 125.A 126.C 127. D 128.A 129. B 130.A 131.D 132.A 133.B 134. C 135. A 136.A 137. B 138.C 139.D 140.C 141.B 142.C 143. D 144.A 145. B 146.C 147.C 148. D 149. A 150. A 151.C 152. D 153. A 154. B 155.A 156. D 157.A 158. B 159.C 160.C 161.A 162. B 163.C 164.D 165.B 166. B 167.C 168.D 169.A 170.D 171. C 172.D 173.A 174.B 175.A 176.D 177. A 178.B 179.C 180. C 181.A 182. B 183. C 184. D 185.A 186. B 187. C
第二部分
1.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 )m。
A.2.5 B.3.0 C.3.5 D.4.5
2.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双车道为( )m。
A.3~4 B.3~4 C.5~6 D.6~7
3.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车行道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m。
A.4 B.5 C.6 D.7
4.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人行道的宽度为( )m。
A.0.5~1.0 B.1.0~1.5 C.1.5~2.0 D.2.0~2.5 5.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向高架桥的扶梯倾角不宜大于( )。
0000
A.15 B.30 C.45 D.60
6.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天桥的宽度不宜小于( )m。
A.0.6 B.0.8 C.1.0 D.1.2
7.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一级处理SS去除率为( )。
A.40%~55% B.55%~65% C.65%~70% D.70%~75% 8.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一级处理BOD5去除率为( )。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9.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二级处理生物膜法SS去除率为( )。
A.65%~85% B.55%~65% C.65%~70% D.60%~90% 10.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二级处理生物膜法BOD5去除率为( )。
A.65%~90% B.60%~80% C.65%~90% D.50%~80% 11.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SS去除率为( )。
A.70%~85% B.60%~85% C.65%~90% D.70%~90% 12.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BOD5去除率为( )。
A.70%~90% B.65%~95% C.70%一95% D.60%~90% 13.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质,在无资料时,生活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应按每人每日( )g计算。
A.25~35 B.20~40 C.25~40 D.30~50
14.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质,在无资料时,生活污水悬浮固体量应按每人每日( )g计算。
A.30~50 B.35~50 C.30~60 D.40~60
15.污水处理厂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 ),并应按并联系统设计。
A.1 B.2 C.3 D.4
16.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须设置格栅。格栅栅条间空隙宽度在污水处理系统前,采用机械清除时为( )mm。
A.16~25 B.25~40 C.40~50 D.50~60
17.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须设置格栅。格栅栅条间空隙宽度在污水处理系统前,采用人工清除时为( )mm。
A.16~25 B,25~40 C.40~50 D.50~60
18.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须设置格栅。格栅栅条间空隙宽度在水泵前,应根据水泵要求定。如水泵前格栅栅条间空隙宽度不大于( )mm时,污水处理系统前可不再设置格栅。
A.20 B.25 C.30 D.40 19.污水过格栅流速宜采用( )m/s。
A.0.3~0.6 B.0.6~1.0 C.1.0~1.5 D.1.5~2.0 20.污水过格栅倾角宜采用( )。
A.250~350 B.350~450 C.450~750 D.750~900
21.城市污水处理厂,乎流式沉砂池的设计最大流速应为( )m/s。
A.0.3 B.0.6 C.1 0 D.1.5
22.城市污水处理厂,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最小流速应为( )m/s。
A.0.15 B.0.3 C.0.6 D.1.0
23.城市污水处理厂,平流式沉砂池最大流量时停流时间不应少于( )s。
A.30 B.60 C.90 D.120
24.城市污水处理厂,平流式沉砂池有效水深不应大于( )m。
A.0.6 B.0.8 C.1.0 D.1.2 25.城市污水处理厂,平流式沉砂池每格宽度不宜小于( )m。
A.0.6 B.0.8 C.1.0 D.1.2
26.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水平流速( )m/s。
A.0.1 B.0.2 C.0.3 D.0.4
27.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最大流量的停流时间为( )min。
A.0.5~1.0 B.1~3 C.3~4 D.5~6 28.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有效水深为( )m。
A.0.5~1.0 B.1.0~1.5 C.1.5~2.0 D.2.0~3.0
3
29.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曝气量为( )m空气。
A.0.1~0.2 B.0.2~0.3 C.0.3~0.4 D.2.0~3.0 30.城市污水的沉砂量,可按每立方米( )L计算。
A.0.03 B.0.04 C.0.05 D.0.06
31.城市污水处理厂,沉砂池砂斗容积不应大于( )d的沉砂量。
A.2 B.3 C.4 D.5
32.城市污水处理厂,沉砂池采用重力排砂时,砂斗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 )。
A.350 B.450 C.550 D.900
33.城市污水处理厂,沉砂池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应小于( )mm。
A.200 B.250 C.300 D.400
34.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沉淀时间宜采用( )h。
A.0.5~1.0 B.1.0~2.0 C.2.0~3.0 D.3.0~4.0 35.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沉淀时间宜采用( )h。
A.0.5~1.0 B.1.5~2.5 C.2.0~3.0 D.3.0~4.0 36.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污泥含水率宜采用( )。
A.95%~97% B.97%~98% C 98%~99% D.99%~99.5% 37.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污泥含水率在生物膜法后宜采用( )。
A.96%~98% B.97%~98% C.98%~99% D.99%~99.5% 38.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污泥含水率在活性污泥法后宜采用( )。
A.96%~98% B.97%~98% C.98%~99% D.99.2%~99.6% 39.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 )m。
A.0.1 B.0.2 C.0.3 D.0.4
40.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 )m。
A.1~2 B.2~4 C.4~5 D.5~6
41.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泥斗的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 )。
A.350 B.450 C.600 D.900
42.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泥斗的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圆斗宜为( )。
A.350 B.450 C.550 D.900
43.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 )d的污泥量计算。
A.2 B.3 C.4 D.5
44.城市污水处理厂,机械排泥的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 )h的污泥量计算。
A.2 B.3 C.4 D.5
45.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后二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 )h的污泥量计算。
A.2 B.3 C.4 D.5
46.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膜法后二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 )h的污泥量计算。
A.2 B.3 C.4 D.5
47.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排泥管直径不应小于( )mm。
A.200 B.250 C.300 D.400
48.沉淀池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 )m。
A.0.5 B.0.9 C.1.2 D.1.5
49.沉淀池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不应小于( )m。
A.0.5 B.0.9 C.1.2 D.1.5
50.沉淀池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活性污泥法后不应小于( )m。
A.0.5 B.0.9 C.1.2 D.1.5
51.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初次沉淀池不宜大于( )L/(s·m)。
A.0.5 B.1.0 C.1.7 D.2.9
52.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二次沉淀池不宜大于( )L/(s·m)。
A.0.5 B.1.0 C.1.7 D.2.9 53.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应设置( )。
A.撇渣设施 B.滗水器 C.消泡装置 D.消火栓
54.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值不小于( )。
A.2 B.4 C.6 D.8
55.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每格长度与深度之比值不小于( )。
A.2 B.4 C.6 D.8
56.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般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
( )m/min。
A.0.1~0.3 B.0.3~1.2 C.1.2~2.0 D.2.0~4.0 57.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缓冲层高度,采用非机械排泥时为( )m。
A.0.5 B.0.6 C.1.0 D.0.8
58.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缓冲层高度,采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m。
A.0.3 B.0.5 C.1.0 D.2.0
59.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池底纵坡不小于( )。
A.0.005 B.0.02 C.0.01 D.0.03
60.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不大于( )。
A.2 B.5 C.4 D.3
61.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 )mm/s。
A.20 B.25 C.30 D.40
6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宜为( )。
A.2~6 B.6~12 C.4~10 D.5~15
63.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较小时( )。
A.可采用多斗排泥 B.不可采用多斗排泥 C.无规定 D.采用机械排泥
64.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缓冲层高度,采用非机械排泥时为( )m。
A.0.5 B.0.6 C.0.8 D.1.0
65.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缓冲层高度,采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m。
A.0.5 B.0.4 C.0.3 D.0.6
66.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池底纵坡不小于( )m。
A.0.005 B.0.01 C.0.02 D.0.05
67.当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积受到限制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 )。
A.竖流沉淀池 B.辐流沉淀池 C.斜板(管)沉淀池 D.平流沉淀池
68.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一般可按( )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提高一倍考虑。但对于二次沉淀池,尚应以固体负荷核算。
A.气浮池 B.曝气池 C.普通沉淀池 D.酸化池
69.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斜板净距(或斜管孔径)为
( )mm。
A.20~25 B.80~100 C.100~200 D.200~300
70.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斜板(管)斜长为(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