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B.5 C.3 D.4
123.虹吸滤池的分格数,应按滤池在( )运行时,仍能满足一格滤池冲洗水量的要求确定。
A.正常 B.交替 C.高负荷 D.低负荷 124.虹吸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一般可采用( )m。
A.1.5 B.1.2 C.2.0 D.2.5 125.虹吸滤池冲洗水头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宜采用1.0~1.2m,并应有( )冲洗水头的措施。
A.调整 B.减少 C.增大 D.控制
126.虹吸进水管的流速,宜采用( )m/s;虹吸排水管的流速,宜采用1.4~1.6m/s。
A.1.0~1.2 B.1.2~1.5 C.0.6~1.0 D.0.8~1.2 127.每个无阀滤池应设单独的进水系统,( )系统应有不使空气进入滤池的措施。
A.出水 B.冲洗 C.排水 D.进水
128.无阀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一般可采用( )m。
A.1.5 B.1.2 C.2.0 D.2.5
129.无阀滤池过滤室滤料表面以上的直壁高度,应等于冲洗时滤料的( )高度再加保护高。
A.平均 B.最大膨胀 C.滤层 D.水头损失
130.无阀滤池应有辅助( )措施,并设调节冲洗强度和强制冲洗的装置。
A.虹吸 B.排气 C.计量 D.冲洗
131.移动罩滤池的分组及每组的分格数,应根据生产规模、运行维护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不得少于可独立运行的( ),每组的分格数不得少于8格。
A.四组 B.三组 C.一组 D.两组
132.移动罩滤池的设计过滤水头,可采用( )m,堰顶宜做成可调节高低的形式。移动罩滤池应设恒定过滤水位的装置。
A.1.2~1.5 B.1.0~1.2 C.0.8~1.0 D.1.5~1.8 133.移动罩滤池集水区的高度应根据滤格尺寸及格数确定,一般不宜小于( )m。
A.0.3 B.0.4 C.0.5 D.0.6
134.移动罩滤池过滤室滤料表面以上的直壁高度应等于冲洗时滤料的( )高度再加保护高。
A.滤层 B.平均 C.最大膨胀 D.水头损失 135.移动罩滤池的运行宜采用( )控制。
A.程序 B.半自动 C.自动加人 D.人工
136.地下水除铁一般采用接触氧化法或曝气氧化法。当受到硅酸盐影响时,应采用( )氧化法。
A.接触 B.曝气 C.自然 D.药剂
137.地下水除铁接触氧化法的工艺:原水( )一接触氧化过滤。
A.预沉 B.曝气 C.消毒 D.投药
138.地下水除铁曝气氧化法的工艺:原水曝气一( )一过滤。
A.沉淀 B.絮凝 C.氧化 D.混合
139.地琢水除铁接触氧化法曝气后水的pH值宜达到( )以上。
A.5.0 B.5.5 C.5.8 D.6.0
140.地下水除铁曝气氧化法曝气后水的pH值宜达到( )以上。
A.5.8 B.6.5 C.7.0 D.6.0
141.地下水除锰宜采用接触氧化法,当原水含铁量低于2.0mg/L、含锰量低于1.5mg/L时,其工艺流程可采用:原水曝气一( )过滤除铁除锰。
A.双级 B.单级 C.混凝 D.直接
142.地下水除锰宜采用接触氧化法,当原水含铁量高于2.0mg/L、含锰量高于1.5mg/L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工艺流程必要时可采用:原水曝气一( )一1次过滤除铁一2次过滤除锰。
A.沉淀 B.絮凝 C.氧化 D.混合
143.地下水除锰宜采用接触氧化法,当除铁受硅酸盐影响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工艺流程必要时可采用:原水曝气一1次过滤除铁(接触氧化)一( )一2次过滤除锰。
A.沉淀 B.消毒 C.氧化 D.曝气 144.除锰滤池滤前水的pH值宜达到( )以上。
A.7.5 B.6.5 C.7.0 D.6.0
145.一次过滤除锰滤池的滤前水含铁量宜控制在( )mg/L以下。
A.1.0 B.0.5 C.0.8 D.1.2
146.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跌水装置时,跌水级数可采用( )级,每级跌水高
3
度为0.5~1.Om,单宽流量为20~ 50m/(h·m)。
A.1~2 B.2~3 C.1~3 D.2~4
147.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淋水装置(穿孔管或莲蓬头)时,孔眼直径可采用( )mm,孔眼流速为1.5~2.5m/s,安装高度为1.5~2.5m。当采用莲蓬
2
头时,每个莲蓬头的服务面积为1.0~1.5m。
A.2~6 B.3~6 C.4~8 D.5~10
2
148.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喷水装置时,每( ) m水池面积上宜装设4~6个向上喷出的喷嘴,喷嘴处的工作水头一般采用7m。
A.5 B.6 C.8 D.10
149.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射流曝气装置时,其构造应根据工作水的( )、需气量和出口压力等通过计算确定。工作水可采用全部、部分原水或其他压力水。
A 压力 B.流量 C 水质 D.来源
150.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压缩空气曝气时,每立方米水的需气量(以升计),一般为原水( )(以毫克/升计)的2~5倍。
A 二价铁含量 B.处理水量 C 三价铁含量 D.投药量
151.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板条式曝气塔时,板条层数可为( )层,层间净距为400~600mm。
A.2~3 B.2~4 C.4~6 D.3~4
152.地下水除铁除锰采用接触式曝气塔时,填料层层数可为( )层;填料采用30~50mm粒径的焦炭块或矿渣,每层填料厚度为300~400mm;层间净距不宜小于600mm。
A.2~3 B.2~4 C.3~4 D.1~3
3
153.以下有( )种地下水除铁除锰曝气装置淋水密度一般可采用5~10 m/
2
(h·m):①淋水装置、②喷水装置、③板条式曝气塔、④接触式曝气塔。
A.④ B.③ C.② D.①
154.淋水装置接触水池容积,一般按( )min处理水量计算。接触式曝气塔底部集水池容积,一般按15~20min处理水量计算。
A.20~30 B.30~40 C.10~20 D.15~30
155.采用叶轮表面曝气装置时,曝气池容积可按( )分钟处理水量计算;叶轮直径与池长边或直径之比可为1:6~1:8,叶轮外缘线速度可为4~6m/s。
A.20~40 B.20~30 C.15~30 D.10~20
156.当跌水、淋水、喷水、板条式曝气塔、接触式曝气塔或叶轮表面曝气装置设
在室内时,应考虑( )设施。
A.消毒 B.防爆 C.排气 D.通风
157.除铁滤池的滤料一般宜采用天然( )或石英砂等。
A 锰砂 B.砾石 C.磁铁矿 D.卵石
158.除铁滤池滤料的粒径:石英砂一般为d最小=0.5mm,d最大=2mm;锰砂一般为d
最小=0.6mm,d最大=1.2~2.0mm。厚度为800~1200mm,滤速为( )m/h。
A.4~6 B.6~10 C.5~8 D.10~12 159.除铁滤池宜采用( )配水系统。
A 中阻力 B 中阻力或大阻力 C 大阻力 D 小阻力
160.除铁滤池当采用锰砂滤料时;承托层的顶面两层需改为( )。
A.石英砂 B.砾石 C.锰矿石 D.卵石
161.除铁滤池的冲洗强度和冲洗时间当采用锰砂滤料,其粒径在0.6~1.2mm
2
无辅助冲洗,膨胀度满足30%时,冲洗强度一般选( )L/(s·m)。
A.18 B.15 C.20 D.12
162.除锰滤池的滤料可采用天然锰砂或( )等。
A 锰砂 B.石英砂 C.磁铁矿 D.卵石 163.两级过滤除锰滤池的设计宜遵守滤速( )m/h。
A.3~5 B.4~6 C.5~8 D.8~10
2
164.两级过滤除锰滤池的设计宜遵守冲洗强度:锰砂滤料时:( )L/(s·m),
2
石英砂滤料时:12~16L/(s·m)。
A.10~12 B.12~15 C.14~16 D.16~20
165.两级过滤除锰滤池的设计宜遵守膨胀率:锰砂滤料:( );石英砂滤料:
27.5%~35%;
A.10%~15% B.15%~25% C 12%~20% D 20~30 166.两级过滤除锰滤池的设计宜遵守冲洗时间:( )min。
A.4~8 B.5~15 C.5~10 D.10~15
167.单级过滤除锰滤池,可参照两级过滤除锰滤池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但滤速宜采用低值,( )可采用高值。
A.水头损失 B.冲洗强度 C.滤料层厚度 D.膨胀高度 168.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一般可采用加( )、漂白粉或漂粉精法。
A.氯氨 B.二氧化氯 C.臭氧 D.液氯
169.选择加氯点时,应根据( )、工艺流程和净化要求,可单独在滤后加氯,或同时在滤前和滤后加氯。
A.原水水质 B.消毒剂类别 C.水厂条件 D.所在地区 170.氯的设计用量,应根据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按( )用量确定。
A.冬季 B.夏季 C.平均 D.最大
171.当采用氯胺消毒时,氯和氨的投加比例应通过( )确定,一般可采用重量比为3:1~6:1。
A.计算 B.经济比较 C.试验 D.经验 172.水和氯应充分混合。其接触时间不应小于( )min。
A.60 B.20 C.25 D.30
173.水和氯应充分混合。氯胺消毒的接触时间不应小于( )h。
A.2 B.1.5 C.1 D.0.5
174.投加液氯时应设加氯机。加氯机应至少具备指示瞬时投加量的仪表和防止水倒灌氯瓶的措施。加氯间宜设校核氯量的( )。
A.仪表 B.磅秤 C.流量计 D.记录仪
175.采用漂白粉消毒时应先制成浓度为1%~2%的澄清溶液再通过计量设备注入水中。每日配制次数不宜大于( )次。
A.3 B.6 C.2 D.4 176.加氯(氨)间应尽量靠近( )。
A.值班室 D.氯库 C.清水池 D.投加点
177.液氯(氨)加药间的集中采暖设备宜用( )。如采用火炉时,火口宜设在室外。散热片或火炉应离开氯(氨)瓶和加注机。
A.暖气 B.电热炉 C.火炉 D.空调
178.加氯间及氯库内宜设置测定( )中氯气浓度的仪表和报警措施。必要时可设氯气吸收设备。
A.氯瓶 B.空气 C.加氯装置 D.加氯管
179.加氯(氨)间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材料和工具箱。防毒面具应严密封藏,以免失效。( )和通风设备应设室外开关。
A.报警器 B.加氯机 C.照明 D.氯瓶
180.加氯(氨)间必须与其他( )隔开,并设下列安全措施:一、直接通向外部且向外开的门;二、观察窗。
A.设备 B.氯库 C.工作间 D.加药间
181.加氯(氨)间及其仓库应有每小时换气( )次的通风设备。
A.8~12 B.10~12 C.8~10 D.6~10 182.加漂白粉间及其仓库可采用( )通风。
A.机械 B.自然 C.强制 D.人工 183.通向加氯(氨)间的给水管道,应保证不间断供水,并尽量保持管道内( )的稳定。
A.流速 B.流态 C.水压 D.流量
184.投加消毒药剂的管道及配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加氨管道及设备( )采用铜质材料。
A.应该 B.尽量 C.不宜 D.不应
185.加氯、加氨设备及其管道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
A.阀门 B.检修工具 C.管径 D.备用
186.液氨和液氯或漂白粉应分别堆放在单独的仓库内,且宜与加氯(氨)间( )。
A.隔开 B.毗连 C.分建 D.合建
187.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城镇水厂一般可按最大用量的( )天计算。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A.8~10 B.10~15 C.15~30 D.12~20
第一部分 参 考 答 案
1.A 2. D 3.B 4.A 5. C 6.B 7. A 8. B 9.C 10. B 11. A 12. B 13.C 14.D 15.D 16. B 17. C 18.D 19. A 20.C 21.C 22. D 23. A 24.B 25. B 26.D 27. A 28.B 29.C 30.B 31.A 32. B 33. C 34.D 35.B 36. B 37. C 38. D 39. A 40.D 41.C 42. D 43. A 44. B 45. C 46. D 47.A 48.B 49. C 50. C 51. A 52.B 53. C 54.D 55. B 56.A 57. B 58. C 59.D 60.C 61. B 62.C 63.D 64. A 65.A 66.C 67.D 68. A 69. B 70. A 71.D 72.A 73. B 74. C 75.C 76.A 77. B 78.C 79.D 80.C 81. B 82.C 83. D 84. A 85.A 86. C 87.D 88. A 89. B 90.B 91.D 92. A 93.B 94. C 95. B 96.A 97.B 9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