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东密西疏)
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 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 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
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
·人口迁移:
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劳务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 难民迁移:自然灾害、战争
智力迁移: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
区的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对发达国家:人才流入增强了国家科技实力,节约基础教育经费,推动经济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但是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
流,对科技进步有积极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移出地:减轻环境的压力,但大量人口移出会引起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
移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年龄结构,但也会增加环境的压力,有可能会引起就业的压力。
我国民工潮(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因: 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我国建国初期西北、东北开发) 大型基础设施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三峡大坝建设)
生态移民: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地区的人口搬离居住地,重建家园。
5
二战后,北美、欧洲、大洋洲变为主要迁入地,西亚、北非由于石油储量丰富,所以需要大量劳动力,也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亚洲、拉丁美洲变为主要迁出地。
6
·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正相关】 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因为水资源匮乏。
第六篇 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
·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
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
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商业用地在市中心: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
工业用地: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生效益小。 农业用地:占用面积大,产生效益最低,位于城市最外围。
(为什么某个地方地价突然升高:如果离市中心距离没有改变,那一定是交通更加便利)
城市最中心,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密集、地价最贵
·中央商务区(CBD):
7
·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和风景区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文教区 风景区 布局原则(或分布规律) 位于城市或各个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交通方便、环境适宜、污染程度轻 城市外围远离居民区、交通便捷、土地资源充足 环境优美、有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有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郊区或沿海沿江临山地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
受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城市规模(小、中、大、特大、超大城市) 大城市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单一中心 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专业性城市) 鞍山(工业);香港(商业、居住用地);三亚(风景旅游城市)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河流、海陆位置) 兰州、宜昌(沿江狭长布局)
十堰(山区城市,沿山谷绵延扩展)
大连、青岛(沿海,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北京、保定(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城市体系:
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
我国城市体系分为六级:(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分六级) 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
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华南的广州、深圳,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大连,西北的西安和武汉
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双核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吉林省的长春和吉林
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城市规模:
我国用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规模。 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20万~20万 小城市:20万以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