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1个雨季 D.第1个最不利季节 9.土方路基平整度常用 测定。 A.3m直尺法 B.连续平整度仪法 C.颠簸累积仪法 D.水准仪法 10.测定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回弹弯沉时,宜采用 弯沉仪。 A.2.4m B.3.6m C.4.8m D.5.4m 11.对半刚性基层质量评定影响最大的指标是 。 A.压实度 B.平整度 C.抗滑 D.横坡
12.重型击实试验与轻型击实试验的本质区别是 。
A.击实次数 B.击实锤重量 C.击实筒大小 D.击实功能 13.土基回弹模量E0的单位是 。
A.MPa B.MN C.KN D.Kg 14.结合“评定标准”的规定,你认为测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应优先采用 。 A.环刀法 B.灌砂法 C.钻芯取样法 D.核子密度仪法
15.下列有关承载能力和强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回弹弯沉值越大,表示承载能力越小 B.回弹模量越大,表示承载能力越小 C.CBR值越大,表示强度越小 D.压碎值越大,表示强度越大
16.分项工程评分值与 无关。
A.实测项目和数量 B.实测项目的合格率和规定分值 C.外观缺陷数量和程度 D.质量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7.水泥混凝土上加铺沥青面层的复合式路面中的沥青面层,不必检测 。 A.压实度 B.弯沉 C.厚度 D.平整度
18.压实度评定时,用 来反映路段的总体压实质量。 A.平均值 B.标准偏差 C.代表值 D.合格率
19.下列检测项目中,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评分的项目是 。 A.纵断高程 B.中线偏位 C.抗滑 D.厚度
20.水泥混凝土路面应检测强度,此强度是指 。 A.抗压强度 B.抗拉强度 C.抗弯拉强度 D.抗剪强度 三、多项选择题
1.表示数据集中位置的统计特征量有 。
A.标准偏差 B.极差 C.平均值 D.中位数 2.路面构造深度有 等测试方法。
A.制动距离法 B.手工铺砂法 C.电动铺砂法 D.摆式仪法 3.考虑建设任务、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需要,建设项目划分 三级。 A.单位工程 B.分部工程 C.单项工程 D.分项工程 4.在路基单位工程中, 等属于主要分部工程。
A.路基土石方工程 B.排水工程 C.砌筑工程 D.小桥 5.目前,测定回弹模量的方法有 。 A.承载板法 B.贝克曼梁法
C.CBR间接推算法 D.贯入仪间接推算法
6.在建设项目中,根据业主下达的任务和签订的合同,必须具备 条件才可成为单位工程。
A.规模较大 B.独立施工 C.独立成本计算 D.一定量的人员 7.分部工程须具备 条件才可评为优良。 A.分项工程全部合格 B.分部工程评分≥85分 C.分项工程全为优良 D.主要分项工程全为优良
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交工验收时,需检测的项目包括 等。
17
A.弯沉 B.强度 C.压实度 D.厚度 9.公路横断面设计线由 组成。
A.行车道 B.宽度 C.边坡坡度 D.超高 10.沥青混合料标准密度可用 表示。
A.马歇尔密度 B.表干密度 C.试验路密度 D重型击实试验密度 四、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分项工程检查不合格,经过加固、补强、返工或整修后,可以复评为优良。 ( ) 2.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必须检测回弹弯沉。 ( ) 3.国际平整度指标IRI是衡量路面行驶舒适性或路面行驶质量的指标。 ( ) 4.环刀法测现场密度,不适用于含粒料的稳定土及松散性材料。
( )
5.某AC-25I型沥青混合料,集料吸水率为4%,则可用表干法测其密度。 ( ) 6.用3.6m弯沉仪测定土方路基的回弹弯沉时,必须进行支点修正。
( )
7.中位偏位是指公路中线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之间的偏移量。
( )
8.连续式平整度仪不适用于有较多坑槽、破损严重的路面。 ( ) 9.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快速无破损检测方法不适宜作为仲裁试验或其测试结果不宜作为工程验收的最终依据。 ( ) 10.由于土基回弹模量改变会影响路面设计厚度,所以有条件时最好直接测定。 ( ) 11.构造深度越小,说明路面的抗滑性能越好。 ( ) 12.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时,应按最大干密度成型试件。 ( ) 13.当压实度代表值大于压实度标准时,则路段的压实度指标可得规定的满分。 ( ) 14.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常用摩擦系数来表示。 ( ) 15.只要有一点压实度小于规定极值,则认为该路段的压实质量不合格。 ( )
16.平整度是重要的检测项目,故应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评定。 ( ) 17.承载板法测定回弹模量时,应采用逐级加载—卸载方式。( ) 18.当路面温度大于20℃时,弯沉温度修正系数大于1。 ( )
19.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考虑,不能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 ( )
20.高速公路土方路基平整度常采用3m直尺法测定。 ( ) 五、简答题
1.分部工程质量等级是如何评定的?
2.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在交工验收时应检测哪些内容?并说明各自的检测方法。 3.试述灌砂法测试要点。
4.什么是路面的回弹弯沉和设计弯沉值?在什么情况下应对弯沉检测值进行修正? 5.试述摆式仪测定路面抗滑性能的测试要点。
六、实例计算题
1.某二级公路土方路基工程进行交工验收,现测得某段的压实度数值如下(%),请你对检测结果
18
进行评定,并计算其得分值。(已知K0=93%,规定极值为88%,规定分为30分,保证率为90%) 94.0;97.2;93.3;97.1;96.3;90.4;98.6;97.8;96.2;95.5;95.9;96.8 2.某一级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已知Rd=3.2MPa,现测得某段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数值如下(MPa),请你对该段的强度结果进行评定并计算其得分值。(规定分为20分,保证率为95%) 3.86;4.06;3.52;3.92;3.52;3.92;3.84;3.56;3.72;3.53;3.68; 4.00;
附 表 保证率 n=10 99% 95% 90% 97.72% 93.32% 七、分析评定题
1.请简述目前路基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2.某二灰稳定碎石基层进行交工验收,按规定对实测项目进行检测,经计算各实测项目的合格率如下表,外观缺陷扣分为3分,资料不全扣分为2分,请评定该基层质量等级。 实测项目 合格率(%) 规定分 实得分 压实度 95.6 30 平整度 97.2 15 纵断高程 94.7 5 宽度 厚度 横坡 强度 满足要求 20 0.892 0.580 0.437 0.814 0.537 t?/n n=11 0.833 0.546 0.414 0.761 0.506 n=12 0.785 0.518 0.393 0.718 0.481 保证率系数Za 2.327 1.645 1.282 2.00 1.50 99.1 86.8 83.3 5 20 5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试卷库
《路基路面试验检测》试题
(第06卷)
单位 姓名 准考证号 成绩 三、填空题(20分)
1、考虑建设任务、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需要,建设项目划分为 、 和 等三级。质量检验评分以 为评定单元。 2、误差有 和 等2类。
3、土方路基实测项目有 、 、 、 以及中线偏位、宽度、横坡、边坡八项。
4、沥青混合料密度测定方法有 、 、 、 等4种。
5、公路平面是由公路中线反映的,而中线又由 、 和 线元组成。
6、平整度的测试设备分为两类,一类为 ,最常用的有
19
和连续式平整度仪;另一类为反应类,常用的有 。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测定路面抗滑性能是为了保证车辆在路面上行驶的 性能。
A、舒适 B、安全 C、经济 D、高速
2、沥青混凝土面层交工验收时,高速公路需检测,而二级公路不需检测的项目是 。 A、压实度 B 、弯沉 C、厚度 D、抗滑
3、在一般情况下,对同一种土,采用重型击实比轻型击实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量的大小关系是 。
A、W重 >W轻 B、W重 4、在测定土基模量时,一般情况下要求采用细砂整平,如果细砂形成了一个薄的整层,测定的土基模量比真实值 。 A、偏大 B、偏小 C、一样 D、很难确定 5、水泥砼芯样劈裂强度试验确定的是水泥砼试件的 强度。 A、抗压 B、抗剪 C、抗弯拉 D、间接抗拉 6、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即认为有限次重复试验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试验中出现,就说明该检测数据不可靠,应该舍弃。 A、小概率事件 B、大概率事件 C、小数据 D、大数据 7、将15.45修约成三位有效数字,其修约值为 。 A、16.0 B、15.4 C、15.0 D、15.5 8、采用贝克曼梁单侧测试路表弯沉时,如果已知待测路段在标准轴载作用下的弯沉曲率半径为3.0m,采用 测试是最适宜的。 A、一台3.6m贝克曼梁弯沉仪 B、二台3.6m贝克曼梁弯沉仪 C、一台5.4m贝克曼梁弯沉仪 D、二台5.4m贝克曼梁弯沉仪 9、含有 误差的测量数据是不能采用的。 A、系统 B、随机 C、过失 D、偶然 10、核子密度仪是利用 射线来测量路面结构层材料密度的。 A、? B、β C、x D、快中子 11、核子密度仪直接透射法测定路面结构层的密度时,应在结构层表面打孔,孔深应 要求测定的深度。 A、等于 B、略深于 C、浅于 D、略浅于 12、 是正态分布函数的位置参数。 A、标准偏差 B、变异系数 C、平均值 D、中位数 13、其它情况一致的条件下,路表构造深度越大,路面的抗滑能力 。 A、越强 B、越差 C、不一定越强 D、强、弱无规律 14、大型挡土墙工程应按 进行质量检验与评定。 A、分项工程 B、分部工程 C、单位工程 D、单项工程 15、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评定采用 作为否决指标。 A、平均值 B、平均值的置信下限 C、平均值的置信上限 D、单点极值 16、 可能引起系统误差。 A、判断误差 B、环境变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