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言敏行” 君子修为
冯立鳌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3日 05 版)
孔子见老子。 资料图片
在注重德性标格的中华文化中,孔子和老子虽有大相异趣的人生观、处世观,但却共同持有“讷言”的主张。“讷言”成了两位大师思想理念的一个交汇点,灌注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孔子“讷言而敏行”的理念更是流传千年,引导了中华民族的心性塑定。
1.“讷言”以寡失
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孔子着眼于人格塑造,提出“有言者不必有德”,并认为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是说,言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德性,人格的实现在行不在言。他据此提出:“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讱、讷,均为言语迟钝之意。“讷言”,就是主张言语要迟钝、简约,说话越少越好。据说孔子在家乡行走,就常常是这般恭顺温和、不善言辞的“讷言”形貌。
为什么要“讷言”呢?因为孔子发现:“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同时,“以约失之者鲜矣”。一味逞口舌之利常招人讨厌,而约束自己、言语简约的人普遍行为合规、过失较少。既然放言易、力行难,人格塑造的重点又不在言,孔子自然要提倡“讷言”。
《诗·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这是强调慎言以避免失言。孔子门徒南容对这几行诗句极感兴趣,反复诵读,孔子以此认为南容大可造就,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可见孔子对“讷言”的看重以及他倡导“讷言”的原因。
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认为说话多常会陷入困境,不如守静勿言,做到“大辩若讷”,这与孔子的认识极为相近。
2.“讷言”以成信
孔子提出“讷言”,同时也有成就信用的道德考量。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个人言语过多,就会有不能兑现之言,反而丧失了信用,是“巧言乱德”或自取耻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诚信,还是少说话、不空言为好。
孔子曾对学生说:“予欲无言”,表示他准备不再说话了。老师不说话怎么教育学生呢?孔子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什么话都不说,但春夏秋冬依次更替,没有紊乱和差失,这才是一种高度的诚信品格。孔子一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甘美悦人之言,喜狎悦人之色,很少出于仁德之人。相反,“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是接近德性的正道。
“轻诺必寡信”,这是老子的主张。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他认为巧辩和饰美伤害言语的真实和诚信,这与孔子的理念异曲同工。
3.“讷言”以多思
孔子的“讷言”也体现着主体的谦逊、勤学和深思,他把“讷言”视作智识积累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孔子平时处事“温良恭俭让”,这种谦逊恭让就包含多闻以求学思之意。他曾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主张遇事多听多看,保留疑问,弄清问题,再将有把握的部分说出来,“讷言”在此是多思多问的环节。孔子曾自豪于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其中的“默识”,即是遇事“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