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器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C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直观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4.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日益丰富。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D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CD )
A.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9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BD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决定实践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价值的特性是( ACD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CD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1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A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CD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12.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B D )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10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三、辨析题
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2.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后面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
11
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条件 C.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B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C ) A.生物学、道德、宗教 B.逻辑学、哲学、道德 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5.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B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6.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A )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