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C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9.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C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21.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C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哲学意义是( 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5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
A.因祸得福,福祸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6、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B D )(2007多18)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观联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7.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CD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万丈高楼平地起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BC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辩证的否定是( BD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0、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 ,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C )(2010多17)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三、辨析题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 存异中共同发展”。
7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 B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C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