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塑造方法; 2. 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初步体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基础演练】
1.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āo)
B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o)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2.选出下列多音字读音一致的一项( ) A中肯 中意 中伤 中看 B简称 称职 自称 称道 C巷道 小巷 巷战 深巷 D着陆 着落 着手 附着
3.选出对黑体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迫) 间或一轮(偶而)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4.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 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B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5.下句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 〕四婶,〔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 )懒( )馋,〔 〕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或 或 而且 所以 B唯独 由于 非 即 或者 所以 C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所以 D只有 因为 或 或 甚至 所以
6.下列句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2.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并填写下表,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我真傻,真的。”类似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几乎成了祥林嫂的口头禅,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4.你怎样认识祥林嫂的反抗性?
5.祥林嫂悲剧性一生的原因何在?
祝福二课时答案
1、答案:C(A项“窈”正音应为yǎo,B项炮烙的“烙”正音应为lu?,D项“踝”正音应为huái)
2、D(D项“着”同为zhu?,A项“中看”的“中”音zhōng,其余为zh?ng,B项“简称”、“称道”、“自称”音同为chēng,“称职”的“称”音为chan,C项“巷道”的“巷”音为hàng余读xiàng) 3、B(“歆享”的“歆”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4、B(A项“宏”应为“洪”,“磨”应为“摩”;C项“鬼”应为“诡”;D项“拙”应为“绌”) 5、C
6、B(A项“究竟”意为结果、原委,CD项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追究) 7、B(由选项的主要区别处“聊”、“生”、“即使”比较、分析判断) 【合作探究】
1、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答案: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第1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 蓝夹袄月白背心 第2次 青黄
消失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
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眼光没精神 第3次 黄中带黑 瘦削不堪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饭碗破竹竿 消尽悲哀 神色木刻
作用: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她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3、祥林嫂反复说这句话,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二子被狼吃掉对她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给她精神上造成严重的创伤;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在反复咀嚼了她的悲哀之后,却抱以厌恶和唾弃,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麻木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被吃者在无意中吃人的现实。同时,我们还看到,同一语言不分时间、场所地反复出现,有如精神病人的话语,表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毒害下,在毫无温情可言的冷漠环境中,祥林嫂的精神似乎开始失常。简短句子的重复,蕴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读着这样的句子,有如哀乐悲鸣,不绝于耳,拨人心弦,催人泪下。 4、(1)祥林嫂对她的命运是有过反抗的。她反抗婆家,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这是对自由与尊严的维护;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上”“一路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涮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
(2)祥林嫂的反抗,不能说是一种自觉地反封建,而只能说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
①她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
②捐门槛是祥林嫂想要洗刷自己“再嫁”的罪恶感,但实质上不仅是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又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
③至于她临死前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发出魂灵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对自己曾经“再嫁”,对死后“分尸”的恐惧和矛盾心理的反应。同样可以看出她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因此,祥林嫂的反抗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只能是怀着恐惧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勤劳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最后却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祥林嫂的自觉的奴隶性格,是造成她悲剧一生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