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
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概念,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法、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讨论小组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
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OA射线 OA
直线的记法:
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AB直线AB 直线a
a(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二、随堂练习 读句画图(如图示) ①连BC、AD ②画射线AD
③画直线AB、CD相交于E
④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⑤连结AC、BD相交于O
4、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9
ADBCB呢? 数条直线
5、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三、课堂小结:
①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目标:
1、 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重点:线段比较大小的方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尺、规作图 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认识线段性质 1、问题情境导入
(1) 投影显示课本P123插图
(2) 问题: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
(3)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回答:小狗、小猫之所以选择直的路走,就是想走的路少一些,因为这是最短的
路程
2、教师进一步分析:如图,从A到B地有多少条道路,一般地,人们会走中间的直路,而不会走其他曲折的路,如果把这些路看或各种形状的线,显然线段AB最短。我们把一事实总结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教师提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值,而不是线段本身 二、 议一议,比较线段的长短
1、问题:如何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直尺、圆规进行的基本作图,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首先要教学生正确地使用
圆规,然后要求学生明确对作图工具的规定,作完图要标注字母,写出结果
(2) 教师按作法在黑板示范,并写出作法
(3)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按作法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不要求学生写作法) 2、问题:在上图中,小狗跑得远,还是小猫跑得远?你是怎样比较的?
(1)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方法,与同伴交流。在教师引导下,用较规范的语言说出一般线段比较长短的
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和同学是怎样比较个子的高矮的?通常会有两种方法,要么让两人分别说出自己
的身高,对一下;要么让两背对背地站在同一块平地上,脚底平齐,观看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因此,两条线段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来比较长短。
第一种方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第二种方法:把两条线段AB、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
4、 线段中点的概念
(1) 教师介绍:如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有
AM=BM=
1AB,AB=2AM=2BM。 250
(2) 学生活动:动手折纸,折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与同伴交流。
(3) 问题: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AC、AD有多长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计算得AC、AD的长,再与同伴交流。
[说明]此处学生只要能得线段AC、AD即可,不必强调用符号书写过程。 三、 随堂练习
课本P125页随堂练习题 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还学习了两种方法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在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时,要注意正确使用作图工具。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后反思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引入 三、随堂练习 五、作业 二、议一议 四、小结 ACBACDB§4.3 角的度量与表示
教学目标:
1、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2、 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用字母表示角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度、分、秒的换算
教学方法:观察法、情境教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1、 多媒体课件投影课本P126插图
2、 提出问题:还记得什么是角吗?观察图形,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
3、 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明确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两条射线有公共的端点。根据角的特征,在图
中找出角。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角的概念,在图中找出符合角的特征的图形,并与同伴交流 4、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生活中的角的实例吗?
学生活动:全班大胆发言,同伴交流
二、 想一想,用字母表示角
CCBBOαβB21O图1AO图2A图3A
1、 情境引入:投影一种远古恐龙在漫步时,它的身体与地面总是保持一定的角度,以利用自己长长的尾巴
51
保持身体的平衡,设恐龙的眼睛为点A,脚与地面的接触点为B,恐龙正前方的地面上一点C,你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这个倾斜角吗?
2、 角的表示:角用符号“∠”表示,常见有以方法:
(1) 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1,可记作∠AOB或∠BOA,其中O是角的顶点,必须写中间,
A、B分别是角的两边上的一点,写在两边,可以交换位置
(2)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1,可记作∠O。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前提是同一个点作顶点的角
只有一个时,否则不能用这种表示方法。如图2,∠AOC就不能记作∠O,因为此时以O为顶点的角不止一个,容易引起混淆。
(3) 用数字或希腊字母来表示,用这种方法表示角时,要在靠近顶点处加上弧线,注上阿拉伯数字
或小写希腊字母α、β、γ等,如图2中,∠AOB可记作∠1,∠BOC记作∠2,如图3中,∠AOB记作∠β,∠BOC记作∠α
3、 做一做
(1) 投影课本P127中国地图的简图 (2) 提出问题:
① 请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② 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③ 请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夹角的度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量法和读法
三、 做一做,进行角的度、分、秒的换算
1、 度、分、秒的换算
从量角器上看到,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把1°的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度,记作1′,又把1′的度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即1°=60′;1′=60″ 2、 例题解析
四、 随堂练习:课本P128页随堂练习 1——2题 五、 读一读
学生阅读课本P129《使用电脑时怎样判断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教师鼓励学生实验,并交流各自的体会。 六、 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角,并用量角器测量角,能进行简单的度、分、秒的换算。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只适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情形 2、 使用量角器度量角要注意三个步骤 3、 角的度量是60进制 七、 作业
1、 课本P130习题4.3 2、 选用课时作业 八、 板书设计 九、 教后反思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一、复习引入 四、随堂练习 二、想一想 五、小结 三、做一做 六、作业 §4.4 角的比较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 2、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教学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