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暂时(zàn) 祈祷(qí) 泪潸潸(shān) 见微知著 ....B.皇都(dōu) 侦探(zhēn) 坚劲(jìn) 翻箱倒柜 ....C.学弈(yì) 日晷(jiǔ) 匪徒(fěi) 万像更新 ....D.抽噎(yē) 娴熟(xián) 搅和(jiǎo) 念念忉忉 .....
2.小红想选择一条名言警句来警醒自己努力学习。下面列出的名言警句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B.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3.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初一那天晚上,我想吃yuán xiāo(_____),可是妈妈却给我煮了一碗jiǎo zi(_____),里面的馅儿是老là ròu(_____)。妈妈从菜缸里捞出色入翡翠的suàn tóu(_____),再用tāng chí(_____)舀了一点儿chén cù(_____)倒在碟子里当作料。我用筷子夹了一个尝了尝,
真是美味极了。 4.古诗句积累运用。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3.《浣溪沙》中能够体现诗人苏轼热爱生命、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文学家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腊八粥》这篇课文围绕着_________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母亲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______与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________,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那个星期天》一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________又_________,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_____,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_____、_____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深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3.《学弈》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两个_________的人下棋,结果两个人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不好。通过这件事,说明了_________的道理。 评卷人 得分 三、信息匹配
6.选词填空,在合适的词语下面画“____”
1.我的(理智 理性)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掌控 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
2.用这样的方法,(寄托 寄存)我们的(哀愁 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 柔美)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 枯燥)些。 评卷人 得分 四、判断题
7.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中的“初一”和现在我们元旦是一个意思。(________) 2.《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畜牧种植——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________)
3.写作时,人物的情感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融入具体的事和景物中表达。(________) 4.《为人民服务》一课中,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了“勤俭节约”的意见。(________) 5.《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题的楷书代表作之一。(________) 6.“卜算子”“石灰吟”“清平乐”这些都是词牌名。(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照加点词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1)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解释加点的词。
(1)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初出沧沧凉凉 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11.联系课文,翻译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出原文作答)
13.两小儿所持的依据有道理吗?你认为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
从爱开始
①他是一名教师,却曾经并不喜欢这个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因为当初是实在无路可走才来这所中学教初中的。在灰暗的心境中,他觉得领导对他歧视,同事对他嘲讽,学生对他不尊重。于是,他独来独往,整日阴沉着脸,学生们都怕他,同事们也有意回避他。他苦恼至极,觉得世界欠他的太多。
②一天,他又憋了一肚子气回家,因为他的优秀教师称号又没被评上。生过闷气,他随手拿起一本书看,忽然,书中的一个故事吸引了他:一条鱼每天都不停地在大海中找寻着,疲累至极,于是它去问鱼王:“人们说的大海究竟在哪里呢?” 鱼王说:“我的孩子,海既在你身外,又在你身内,你无时不在海中啊!”那条鱼又问:“那么,尊敬的鱼王,为什么我感觉不到海的美丽呢?”鱼王说:“我的孩子,那是因次你高海太远了,反而感觉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