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整册教案

2025/5/4 23:47:38

.

按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准备。每组的物品有2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4个玻璃管,1个三通玻璃管,2根橡皮管,一杯清水,一瓶蓝墨水,一个滴管。

教学程序

一、承上启下 设疑导入

1.呈现呼吸运动示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不停的呼吸,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是一样?你们能说出其中原因吗?

2.学生经过简短的讨论,认识到: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大胆猜测:是什么不一样?怎样验证?(引出课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设计实验方案。 二、实验操作 验证猜测

1.学生展示猜测的各种结果和验证方案,初步形成猜测上的共识。

2.验证方案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猜测的可能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与吸气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说一说各自设计的优缺点,最后达成共识,进行小组实验。

3.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带着问题四人一组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组内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结果的比较:通过比较多媒体展示的验证结果和学生的实验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三、顺藤摸瓜 突破难点

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多?除二氧化碳变化外,还有那些气体发生变化?

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此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的比较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明确吸入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氧,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

2.教师根据上面的结论进行追问:吸入的气体中的氧到哪儿去了?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在什么地方产生的?

请同学们研读教材,然后小组交流,告诉大家氧到哪儿去了,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在什么地方产生的。

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很容易得到答案:氧进入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也知道了在气体的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气体交换,即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这两次气体交换中氧与二氧化碳是怎么交换的?交换的原理是什么?师生操作分析:

(1)教师拿出一瓶香水轻轻的倒出几滴,然后问学生有没有闻到香味,近出的学生闻到了,而远出的学生没闻到;教师又倒出了许多,此时,整个教室里都是香水味。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

精品

.

(2)学生操作:向烧杯中的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蓝色墨水慢慢散开,最后整个烧杯的清水变成了蓝色。然后让学生讨论(1)、(2)这两种现象是不是一个原理并解释。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这样的现象还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四、回顾总结 叙述收获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体内气体交换与呼吸全过程示意图(运用动画设置),师生共同探讨,相互交流,使学生充分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交换后血液的变化情况,并用文字图表示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

五、联系实际 开拓创新 1.人溺水致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因煤气中毒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3.试着分析解释: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与心跳的频率会加快? 4.从呼吸的角度,谈谈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说明

1.由已知导出未知做开头,学习内容难度降低,如气体的吸入和呼出的变化,这个问题设计贴近生活,既有新意又使学生有话说,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充分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2.利用猜测和多媒体验证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达成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由猜想进入到动手操作,从而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扩散作用的理解上,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由气体的变化,引出变化的原因;在解决原因的基础上,引出气体的交换,通过操作,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现象,缩短了理论和生活实际的距离,轻松地理解了气体交换的原理。

4.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尺度,充分落实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环节完成后,自然步入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环节,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师生的活动要求明了。教学始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难点借助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实验,重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掌握,教学效果较好。

精品

.

第二节 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梁海燕 (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 257091)

教材分析

“人体怎样获得能量”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节内容,以往教材回避了对能量的讲解,而是将其分散在有关章节中,学生对其缺乏系统了解。能量是什么,从哪里来,如何释放出来,怎样观察到它的表现,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尝试学习的过程 。而另一方面,生活中,我们又经常说到“能量”,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师生可真正理解并感受伴随我们一生的能量。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食物热价。 2.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3.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4.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以及科学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1.食物的热价。 2.能量的释放。 教学难点

1.理解食物的热价。 2.描述能量的释放过程。

教学准备

试管,试管夹,铁架台,解剖针,温度计,量筒,酒精灯,天平,蒸馏水,花生、核桃种子,投影仪等。

课前,师生收集有关能量的各种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带适量喜爱小食品。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疑引趣

把玩具车分别装入新电池和废电池,展示其运动情况,学生观察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解释?由此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人的生活也同样需要能量,那什么是能量?人体是怎样获得能量的?顺利导入课题

二.分工合作 学习能量

1.探究活动一 小组代表展示能量表现形式的图片:感知光能、热能、风能、水能、电能等的伟大作用,在投影仪前完成。

2.探究活动二 人体能量的摄取

精品

.

(1)出示谚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生分析其中道理。 (2)多媒体展示:(动画)食物中的有机营养一部分用来构成细胞,建造人体;(图片)另一部分用来为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相对恒定的体温;打篮球、踢足球、打扫卫生等都很有力气。)

3.探究活动三 感受能量——热能

(1)出示热价概念: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热价表示。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2)出示谚语:“油水多,肚不饿”,分析逢年过节时总是饱腹的原因。

(3)大胆猜测,提出问题:不同食物的热价有没有差异呢?说说你的想法?(有认为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多,它的热价就越高;有认为吃了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可以较长时间不觉得饥饿,所以脂肪的热价较高;有认为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所以含糖类丰富的食物热价较高。)

(4)动手实验获真知:学生分为若干组,利用简易装置测定种子的热价,如花生、核桃等,套用公式:食物的热价=4.18×10-3×(t1-t2)×30÷m 。(鼓励生课下继续改进实验方案,测量数据。)

(5)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花生等),而含蛋白质和淀粉的食物热价低(如小麦等)。

(6)表达交流:食物在燃烧过程中能够释放热量,这说明什么?不同食物的热价为什么有较大的差异?你所测出的食物的热价符合其实际热价吗?为什么?

(7)师生交流,达成共识,:科学热价数值(糖的热价为17.15千焦/克,蛋白质为17.15千焦/克,脂肪的为38.91千焦/克);几种常见食物的热价,由此分析出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他们所储藏的能量也不相同。

4.探究活动四 学习能量的释放

(1)学生分组展示能量释放的资料和图片,如原子弹爆炸、放射物质的衰变、打雷时的放电现象等,初步感知能量的释放,在投影仪前完成。

(2)联系旧知,大胆推测:人体的能量是如何释放的?人体的能量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实质就是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木柴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同时所储存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由此学生猜想:我们体内有机物是如何释放出能量的?

(3)学生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身体是由上万亿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就象一个小小的化工厂,它们可以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

(4)比较异同,强化认知:有机物在体内分解与在体外燃烧有哪些异同? 5.探究活动五 学习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1)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需要的能量(假设静卧时消耗的能量为1)如睡觉0.9、缝纫1.6~1.7、静坐1.4、唱歌1.7、站着1.5、扫地1.8~2.2、慢走2.8、爬坡3.2~3.5、快走8.1、骑车4.1~5.3;

精品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整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整册教案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
× 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开通会员免费下载

开通会员后百万份文档资料免费自由复制和下载,是您最优的选择,赶快来试试吧!

单篇下载:10元 点击下载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