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探究释疑,学习新知
1.复习回顾,承上启下:媒体展示口腔、胃、小肠、大肠的简单模式图(课本p14页图9,只显示各器官,不显示吸收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在口腔、胃、小肠内,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以什么成分存在?
(1)学生复习回顾后明确:在口腔和胃内,这些有机物还没有被完全“拆”开,即未完全被消化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才被完全消化成可溶于水的营养物质。
(2)教师继续引导,“小孩拆积木”游戏中,积木拆小后才能入到盒子。依此类推,只有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可是,小肠内的这些营养物质又怎样到达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呢?相邻同学之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是吸收。
2.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后,解决两个问题:①、总结出胃、小肠、大肠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②、比较胃、小肠、大肠的吸收能力。有了上一课时消化知识的基础和形象直观的图示,学生很轻易地就突破了这两个问题,明确了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知识点。
3.质疑激趣,探究新知:为什么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师生共同努力,探究小肠壁结构。
媒体展示“观察小肠绒毛”的视频文件(包括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小肠绒毛等内容),以及“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示意图。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小肠内表面的情景。学生因为有了观感上的直接认识很容易描述出:
(1)小肠壁的内表面不是平滑的,上面有大量的环形皱襞,皱襞上又有许许多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可以形象地进行比喻: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的连绵起伏的山脉,山上又有许多茂密的树木……从而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
(2)小肠绒毛的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而且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归纳整合,再上台阶:小肠很长,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绒毛壁很薄,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结构特点是与其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所以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最终随血液运往全身,供给身体生长发育和进行生理活动的需要,人才能健康的生活。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医生门诊:小明同学因肠炎导致腹泻已经两天了,医生说他的身体出现了脱水的症状。可是小明却说,这两天他一直没少喝水,怎么还会脱水?如果你是医生,请你给小明解释一下腹泻为什么会导致脱水,以及怎样才能补充上水分呢?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实践中的相关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从中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腹泻的时候,小肠绒毛会大量的脱落,影响到对水分的吸收,因而导致身体脱水。饮食中补充水分是没有用处的,必须通过静脉注射来补充水分。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此以来,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精品
.
2.课后实践:根据学过的“消化和吸收”的知识,课后书写一份倡议书,倡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身体的健康,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下一节课课上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只有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之转化为学习创新的动力。在新授课的导入过程中采取flash动画展示,瘦人、胖人谈苦恼等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导入,很快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热情,为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
2.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教材为基础,设计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顺利地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如:小肠壁的结构特点、消化液的分泌等知识,对初次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的抽象,课件的设计,形象地展示了这些抽象的知识,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使“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
3.教学过程的设计,努力体现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内容。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捕获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心得,达成共识,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5.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角色扮演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
6.学以致用。本设计通过情景教学、拓展思维、迁移深化等环节,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设计应力求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并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充分感受到了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2.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的进行思考,自主的学会探究,平等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相信这样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对不会是一句空话,学生将受益终生。
精品
.
第三节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李成广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256200) 张 玲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256200)
教材分析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
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的生活需要营养》是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一章,本节教学既是本章内容的最后一节,又是本章内容的一个小结,第一二节学习的内容都能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本节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营养与食品安全,培养自己关爱父母的营养与健康的意识等。本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合理膳食,关注食品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聪明,方能拥有健康的明天”为主线,通过本节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物圈的高度认识到,人作为生物圈的一员,对生物圈有应尽的责任,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膳食;
2.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例子。
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不安全食品的例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关注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在认同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纠正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指导自己健康生活;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教学难点
精品
.
正确解读“食物金字塔”,获取合理膳食的信息,并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经济实惠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外在行为。
教学准备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食物中毒的例子。
2.课前搜集2~3种包装袋或包装盒,并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文字。
3.课前教师发放“吃出健康,吃出聪明”课外实践作业,并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该表格。
吃出健康,吃出聪明 1. 在父母的帮助下,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并依据公式计算表格中相应数值。 姓名 体重(千克) 身高(米)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 体质指数 营养状况 注: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男性儿童标准体重(千克)=年龄×2+8;女性儿童标准体重(千克)=年龄×2+7 体质指数的计算方法: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2.在家长的帮助下,详细记录一天早、午、晚三餐的主要食物,并称其重量(单位为克)。对照“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查找各食物所含能量值,计算三餐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计算方法是:所吃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所吃食物的质量(克)×三餐食物种类及能量表 三餐 早餐 午餐 晚餐 食物种类 小组评价 总能量 占三餐总能量的_____% 占三餐总能量的_____% 占三餐总能量的_____% 教学程序
一、链接媒体新闻,评价自身营养状况
为了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我国将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学生营养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以此导入,出示《健康报》的新闻照片(小胖墩图片),让学生谈肥胖对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增强学生关注自身营养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对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及对体质指数的计算。在评价学生营养状况时,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营养等级(用ABC表示,而不用“营养不足、营养正常和营养过剩”,这样能保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统计各类人数,然后让学生明白A是营养不足,B是营养正常,C是营养过剩,A和C合称营养不良,并计算该班的营养不良率。最后将该班的营养不良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紧迫感。这种新颖的导入方式,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
二、解读“食物金字塔”,自我设计食谱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