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对于文中设问句的特点和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设问是一种有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B.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
C.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D.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
2.分析上述文字,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C ) A.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对“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17
C.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D.持之以恒的毅力。
八、(2017·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18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
19
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对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B.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中国学生成绩很好,在需要拿主意时得心应手。 D.中国学生大多不重视实验的精神。 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B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根本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3.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B ) A.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探察外界就是探讨自己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 九、(2019·山东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
张 贺
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