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图中1、2、3共同构成__________。某小组完成该实验探究后,绘制上图曲线,说明随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__________,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__________。 (2)丙图中的化学反应称为__________,其中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 (3)发生乙、丁反应的膜状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反应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 【答案】 (1). 原生质层 (2). 下降 (3). 增大 (4). 脱水缩合 (5). 氨基和羧基 (6). 线粒体内膜 (7).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8). 光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是成熟的植物细胞,1是液泡膜,2是细胞质,3是细胞膜;乙图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丙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丁是水分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表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1)甲图中1是液泡膜,2是细胞质,3是细胞膜,它们共同构成原生质层;据图分析,图中曲线表示随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下降,说明质壁分离程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丙图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丁表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需要的外界条件是光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甲图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根据乙丙丁发生的物质变化判断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名称以及场所等, 8. 研究者研究了不同强度紫外线对芦苇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了自然光照组(CK)、紫外线强度增强25%组(R1)、紫外线强度增强50%组(R2)三组,每组处理3个重复,连续处理60天。获得的总叶绿素含量变化数据如下图所示。 - 5 -
(1)据图,不同强度紫外线对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数据同时表明,紫外线辐射处理期间,净光合速率CK>R1>R2。用显微镜观察三组细胞结构发现:CK组:大量叶绿体紧贴细胞边缘,呈长椭圆形,膜结构完整,内部结构清晰,基粒排列整齐而致密。 R1组:叶绿体数目减少,明显肿胀变形,叶绿体膜完整性有轻微破坏,基粒松散。 R2组:叶绿体数目很少,肿胀加剧,呈梭形;叶绿体膜边缘模糊部分破损缺失;基粒膨胀松散,排列稀疏紊乱,类囊体模糊不清。 根据实验中获取的数据和资料,结合光合作用过程阐述高强度紫外线辐射影响芦苇光合作用的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辐射处理期间,总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间变化趋势相同。与CK相比,R1、R2均下降,其中R2下降幅度更高 (2). 辐射增强会使叶绿体数量减少,使叶绿体膜、叶绿体基粒和类囊体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吸收太阳光能的色素系统受到破坏,叶绿体吸收光能减少,(影响光合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得ATP和NADPH生成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合速率降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不同曲线升降和高低判断紫外线处理对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合光合作用过程和题干信息分析高强度紫外线辐射影响芦苇光合作用的机制。 (1)据图可知,不同强度紫外线处理时总叶绿素含量均是先增高后降低,且紫外线强度越大,总叶绿素含量越低。 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6 -
(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如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突触_____膜,其以________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至___________。 (2)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图所示方式释放,其意义是_________(多选)。 A. 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B. 避免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C. 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D. 减少能量的消耗 (3)若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会导致细胞Y兴奋,比较释放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和电位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图推测阻碍兴奋传递的因素有_________(多选)。 A. 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 B. 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 C. 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D. 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 (5)结合图分析,MAOID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前 (2). 胞吐 (3). 突触间隙 (4). AC (5). 膜内Na十浓度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6). ABC (7). 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起抗抑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兴奋传递机理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突触小泡的位置判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根据兴奋传递过程分析兴奋传递受阻的可能环节。 (1)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小体内,根据突触小泡的位置可判断图中①是突触前膜,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相对于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胞吐方式需要消耗能量,但可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A项、C项正确,D项错误;神 - 7 -
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递质降解酶降解,B项错误。 (3)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细胞Y兴奋,递质作用前Y细胞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Na+浓度在细胞外浓度较高,递质作用后,由于Na+的快速涌入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Y细胞内Na+浓度升高。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需要经过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等环节,信号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均会导致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化学信号无法转化为电信号,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会使电信号无法转化为化学信号,三者均会阻碍兴奋传递。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会使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属于阻碍兴奋传递。 (5)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使单胺类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提高脑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10. Ⅱ型黏多糖贮积症(MPSⅡ)是一种严重致残、致死性遗传病。本病至今无法有效根治,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以下为该病一患者家系系谱图,已知Ⅲ-1不带有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 (1)由系谱图分析判定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写出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1和Ⅲ-2再生育一个患该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Ⅱ型黏多糖贮积症的根本原因在于IDS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至今正式报道的突变类型有372种,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性。 (4)就本家系的实际情况来说,第Ⅲ、Ⅳ代中肯定为携带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为携带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避免悲剧再度重演,建议以上人群在生育前应做好__________工作。 【答案】 (1). 患者父母都正常,且Ⅲ-1不带有致病基因(呈现交叉遗传的特点) (2). 25% (3). 不定向(或多方向性) (4). Ⅲ-2、Ⅲ-3 (5). Ⅲ-5、Ⅳ-2、Ⅳ-4、Ⅳ-6 (6). 产前诊断(或基因诊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突变,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型推断和对基因突变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无中生有”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根据“Ⅲ-1不带有致病基因”判断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