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试卷合集)湖北省武汉武昌区四校联考2019年物理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2025/5/6 3:22:35

两人对水桶的拉力大小相等,则根据平衡条件得: 2Fcos

=G

解得:F=,

当θ=0°时,cos值最大,则F=,

当θ为120°时,F=G,当θ越大时,则F越大;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根据对称性得出两人对水桶的拉力大小相等,再由竖直方向力平衡即可求出小娟、小明的手臂受到的拉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第1s内和第2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 B. 第1 s内和第2 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 第2 s末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D. 第3 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1s内和第2s内物体的速度均为正值,方向相同。故A错误。图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可知第1s内加速度为正值,第2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说明第1s内和第2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故B正确。第2s末物体的速度为零,倾斜的直线加速度不等于零,说明第2s末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故C错误。第3 s内物体的速度为负,加速度也为负,方向相同,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是速度图象问题,培养基本的读图能力:由速度的正负读出速度的方向,斜率读出加速度,面积读出位移,等等.

10. 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 s速度达到3 m/s,则( ) A. 在这1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 m/s B. 在这1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C. 汽车再向前行驶1 s,通过的位移是3 m D. 汽车的加速度是3 m/s2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公式为:移与时间的关系:

故C错误;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汽车的加速度为: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关键是掌握加速度的求解公式度的公式

、平均速

.故A错误,B正确;汽车做匀加速运动,位,所以再向前开行1s,汽车通过的位移为4.5m,

.故D正确。所以BD正确,AC错误。

;注意在求解物体的位移时,用平均速度求解是首选的解题方法;再求位移时首选位移

时间公式。当然此题的解法很多,可尝试一题多解.

11.如图所示,将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缓慢向上偏移的过程中,细绳上的拉力将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解析】

对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如图;

其中重力大小方向都不变,支持力方向不变,拉力大小与方向都变,将重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由图象可知,G1 先变小后变大,G2 变小,又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G1=F ,故拉力F先变小后变大.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

点睛: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一个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其中有一个力是恒定的(大小、方向均不变,一般多为物体的重力G);另一个力的方向(或大小)始终不变(支持力),第三个力(拉力)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当第三个力与第二个力垂直时,第三个力最小值.找出了这一规律,运用作图法(或计

算法)求解都比较方便了.

12.甲、乙、丙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均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地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三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同

B. 甲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小,受地面的弹力最小 C. 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大,受地面的弹力最小 D. 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大,受地面的弹力最大 【答案】BD 【解析】

【详解】设三个物体的重力均为G.如图,

将甲、丙两个物体所受的拉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则三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N甲=G-F1;N乙=G;N丙=G+F2;可见,甲对地面的弹力最小,丙对地面的弹力最大。由摩擦力公式f=μN,μ相同,所以甲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小,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大。故选BD。

【点睛】对于滑动摩擦力,关键抓住其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物体间弹力成正比. 二、实验,探究题

13.“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力__.

(2)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多选题)实验中可减小误差的措施有__ A.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 B.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要尽量大些

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答案】 (1). (1)F'一定是沿AO方向的; (2). (2)B; (3). (3)ACD. 【解析】

【详解】(1)实验中F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而F′是通过用一根细线拉动橡皮筋,使与两个力拉时的效果相同得出的,故F'一定是沿AO方向的;

(2)本实验是通过一个力与两力效果相同得了的合力,故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B正确; (3)实验是通过作图得出结果,故为了减小误差应让拉力尽量大些,故A正确;而夹角太大将会导至合力过小,故夹角不能太大,故B错误;为了防止出现分力的情况,应让各力尽量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行,故C正确;为了准确记下拉力的方向,故采用两点描线时两点应尽量距离大一些,故细绳应长些,故D正确;故选ACD.

【点睛】实验问题一定要紧扣实验的原理和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掌握,并能根据实验原理进行设计性实验.

14.某同学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B=3.62cm,BC=4.38cm,CD=5.20cm,DE=5.99cm,EF=6.80cm,FG=7.62cm,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0s。

(1)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_________电源.(选填“交流”或“直流”) (2)计算出打下B点小车的瞬时速度

________

(3)用逐差法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交流; (2). 0.40; (3). 0.80; 【解析】

【详解】(1)打点计时器用的是交流电源. (2)B点的速度为:

.

(3)由逐差法可得:DE-AB=3aT2,EF-BC=3aT2,FG-CD=3aT2,相加得:DE+EF+FG-AB-BC-CD=9aT2, 解得:a==

cm/s2=80cm/s2=0.80m/s2

【点睛】逐差法注意不要用相邻的两个相减,那样最终只剩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据,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三、计算题

15.一个物体从45m高处自由下落,那么 (1)该物体经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10份试卷合集)湖北省武汉武昌区四校联考2019年物理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10份试卷合集)湖北省武汉武昌区四校联考2019年物理高一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
× 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开通会员免费下载

开通会员后百万份文档资料免费自由复制和下载,是您最优的选择,赶快来试试吧!

单篇下载:10元 点击下载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