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局解习题

2025/5/8 3:02:13

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 14.颈内、椎、脑膜中 15.鼻根、两侧口角 (四)判断题

1.√ 2.× 面→三叉,三叉→面 3.× 颈外→颈 前 4.√ 5.√ 6.× 左→勾绕主动脉弓 7.× 甲状舌骨肌→胸骨甲状肌 8.× 分支→ 皮支 9.√ 10.√ 11.× 右→起自头臂干 12.×头臂干是动脉,不是静脉 13.×静脉(删除) (五)名词解释

1.颅顶危险区:位于颅顶腱膜下间隙,此处有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感染后,病菌可经导血管蔓延至颅内。

2.颈动脉鞘:为包裹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的结缔组织鞘。

3.Virchow淋巴结:指位于左静脉角处的锁骨上淋巴结。食管癌和胃癌等癌肿晚期,癌细胞常转移至该淋巴结。

4.咽后间隙:为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可延伸至胸腔后纵隔。 5.面部危险三角: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形区域。面静脉经此区与颅内海绵窦相通,此区感染如处理不当(如挤压),可致颅内感染(海绵窦炎等)。

6.斜间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围成,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六)问答题

1.(1)颅顶部静脉→导血管→板障静脉→上矢状窦

(2)面部静脉 → 面静脉 → 内眦静脉 → 眼上静脉 → 海绵窦

面深静脉→翼静脉丛

2 .甲状腺动脉供应来自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因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下降,至甲状腺上极上方0.5—1cm处两者分开,甲状腺上动脉进入甲状腺,喉上神经外支向内支配环甲肌。故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

因甲状腺下动脉起自甲状颈干,在甲状腺侧叶后方与喉返神经交叉,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进行。

3.皮肤→浅筋膜(含颈阔肌)→封套层→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假被囊。 4.(1)颈总动脉: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外动脉。 (2)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入颅后营养脑和视器。

(3)颈外动脉:分支分布于头面部,分支有①甲状腺上动脉②面动脉③舌动脉⑤颞浅动脉⑥上颌动脉

(4)椎动脉:穿第6—1颈椎横突孔入颅营养脑等。 5.头部体表标志:乳突、颧弓、下颌角、枕外隆突、咬肌

颈部体表标志:舌骨、喉结、甲状软骨板、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窝

第八章 胸 部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B 5.D 6.D 7.C 8.B 9.B 10.D 11.B 12.D 13.D 14.D 15.A 16.D 17.A 18.C 19.C 20.E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DE 3.DE 4.BDE 5.ACDE 6.AD 7.AB 8.CDE 9.AC 10.ABCDE 11.ABC 12.ACD 13.CDE 14.ABCDE 15.AC (三)填空题

1.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肺动脉左支,左喉返神经,动脉韧带 2.腋腔内各神经血管之间的蜂窝组织中,前群,后群,外侧群,尖群淋巴结 3.锁骨下肌、胸小肌上缘,喙突,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头静脉,腋淋巴结尖群的淋巴管 4.左锁骨下静脉,左静脉角,胸导管,前斜角肌,左膈神经,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5.主动脉升部,肺动脉干后方,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 6.腋后线第7、8肋间隙靠近下位肋上缘处 7.前群,后群,外侧群,中央群,尖群 8.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胸外侧神经,胸长神经 9.肋膈,肋胸膜,膈胸膜 10.第6肋,第8肋,第10 肋(四)判断题 1.× 与胸大肌之间 →内 2.× 删除“胸部与…都” 3.× 胸外侧神经→胸长神经 4.√ 5.× 完整地切除全部乳癌肿块→除完整地切除全部乳癌肿块外,还必须切除胸大、小肌,清除腋腔各群淋巴结 6.× 后纵隔→上纵隔 7.√ 8.× 胸膜腔→胸腔 9.× 心包横窦→心包前下窦 10.√ (五) 名词解释

1.乳房悬韧带:在皮肤、乳腺与胸前外侧壁深筋膜之间有许多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也称Cooper韧带,有支持、固定乳腺的作用。

2.锁胸筋膜:指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深层),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峰静脉及胸外侧神经,尖群淋巴结的淋巴管穿过。

3.心包裸露区: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向上、下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的无胸膜区,下方者称下胸膜间区或心包裸露区,该区直接与胸骨及肋相贴,临床上常在该区进行心包穿刺。

4.肋膈隐窝:是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半环形间隙,左右各一,在深吸气时肺也不能伸入其内。为胸膜腔最低处,胸膜腔积液最先积聚于此。

5.动脉导管三角:是指位于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之间的三角区。内有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及心浅丛等,是临床上寻认动脉导管的标志。 (六) 问答题

1.胸前外侧壁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含女性乳腺)、深筋膜、肌层(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腹肌上部)、肋及肋间隙,胸内筋膜,壁胸膜。

每个乳房含15-20个乳腺叶,其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开口于乳头。乳房手术应尽量避免损伤输乳管道。乳腺脓疡切开引流术其切口如下:乳晕下脓肿可在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一般乳房内脓肿均应做辐射状切口。乳房后脓肿应沿乳房下襞皮纹做弧形切口,从乳房后方深入引流。

2.乳癌的淋巴转移途径主要有:(1)乳房上外侧部的淋巴首先注入胸肌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中央群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转移的主要途径。(2)乳房内侧淋巴管在胸骨旁穿经第1-5肋间隙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该部的淋巴管还可与对侧吻合。(3)乳房下内侧部的淋巴管与腹前外侧壁上部的淋巴管吻合,并穿过腹前外侧壁与膈下间隙及肝的淋巴管吻合。(4)在胸大、小肌之间或深面还分布有淋巴结,乳腺癌也可转移到这些淋巴结。(5)炎性乳癌(哺乳期乳癌)常经浅淋巴管道向对侧转移。 乳癌根治术需切除胸大、小及其筋膜,并广泛清除有关的淋巴结。因腋淋巴结前群、后群、尖群附近分别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头静脉经行,故清除这些淋巴结时易损伤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头静脉。损伤胸长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称为“翼状”肩胛。损伤胸背神经可引起背阔肌瘫痪,出现上肢后伸无力。损伤头静脉可能会引起上肢水肿。

4.臂丛有内、外、后三束。各束最初位于腋动脉第1段后外侧,之后分别位于腋动脉

第2 段的内侧、外侧和后方,在腋动脉第3段周围已是臂丛发出至上肢各部的神经。由于臂丛与腋动脉位置关系密切,故可以腋动脉搏动点为标志,在其周围进行臂丛麻醉。 5.腋淋巴结分五群,其名称、位置、收纳区及流向如下:

(1)中央群:位于腋腔内各神经血管之间的蜂窝组织中,收集前、后、外侧三群的淋巴,注入尖群淋巴结。

(2)外侧群(臂群):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收纳上肢的浅、深淋巴管,注入中央群及尖群淋巴结。

(3)肩胛下淋巴结群(后群):沿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排列,收纳背部、肩胛区及胸后壁淋巴,注入中央群及尖群淋巴结。

(4)尖群淋巴结:位于锁胸筋膜浅面和深面,沿腋静脉近侧段排列,收纳其它各组淋巴结的输出管和乳房上部的淋巴结。

(5)胸肌淋巴结(前群):位于胸大肌深面、胸小肌下缘及前锯肌表面,沿胸外侧血管及胸长神经排列。收纳乳房外侧2/3胸前外侧壁的淋巴及上腹壁淋巴,注入中央群及尖群淋巴结。 6.胸膜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如下表:

位置 肺下界 胸膜下界 锁骨中线 第6 肋 第8 肋 腋中线 第8 肋 第10 肋 肩胛线 第10 肋 第11 肋 后正中线 第10胸椎棘突 第12胸椎棘突 心包穿刺有三个部位:(1)左剑肋角45度斜向左上;(2)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3)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胸腔积液时常自腋后线第7、8肋间隙靠近下位肋骨上缘穿刺;气胸可在锁骨中线第2 或第3肋间隙中部穿刺。

7.肺根的主要结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自前向后排列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左、右肺根的毗邻关系是:右肺根的前方有上腔静脉、右心房、心包、右心包膈血管、右膈神经和右迷走神经的肺前支;上方有奇静脉弓;后方则为奇静脉、右迷走神经干和肺后支。左肺根的前方有左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的肺前支;上方有主动脉弓和左喉返神经;后方有胸主动脉、左迷走神经干及其肺后支。

8.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纵隔各部分内容参见课本)

9.食管胸段的毗邻:前方自上而下有气管、气管杈、左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心包、


广西医科大学局解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广西医科大学局解习题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
× 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开通会员免费下载

开通会员后百万份文档资料免费自由复制和下载,是您最优的选择,赶快来试试吧!

单篇下载:10元 点击下载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