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浅释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宣化上人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讲于旧金山佛教讲堂 今天开始讲金刚经,这部经属于般若部。在五时八教中,这一部经是第四般若时说的。在八教中,属于别教。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经是其中一卷。这个般若部,总共说了二十二年,最后,佛预言般若经将大兴于震旦,震旦即中国,从中国又再推行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去。
唐朝玄奘大师,在高宗皇帝的支持下,奉诏翻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梵本总共有二十万颂,法师广翻,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不敢删略。从唐显庆五年(六六O年)至龙朔三年(六六三年),仅在短短的四年期间内,于玉华寺完成大任。当时全国最有名的高位大德,同莅译场协助翻译、润文等工作,圆满中国佛教翻译史上一辉煌燦灿之巨献。
大品般若经翻译的那一年,曾感“桃开六度”,即是桃花在一年内开了六次,此足以证明这部经典的重要,能使诸花、草、树木神等,都来拥护,赞叹现瑞。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我初来美国(一九六二年),取名为“墓中僧”,即是坟墓里的出家人,意谓不与人争。今年(一九六八年)夏,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有数十位学者及学生,不惜千里而来求法。我被他们真诚所感动,故举办了为期九十六天的暑假精修班,讲了一部楞严经。现在有人请讲金刚经,所有七种立题,五重玄义都不讲,就分三部份来讲,一、总释名题。二、译人。三、别解文义。
第一 总释名题
“金刚”,什么叫金刚?就是金刚心,也就是金刚性,也就是金刚的般若。金刚心也就是金刚的性,金刚的性也就是金刚的般若,说出来这么多的名字,合而言之只是一个。
金刚怎么说是“自性”呢?这个自性是永远不坏的,这个金刚自性也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也是永远不坏的。这个金刚般若也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也是永远不坏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经的名字,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故此经在七种立题里是法喻立名,以金刚比喻般若。这个讲法固然是对,可是不如我说它是金刚心,金刚性,金刚般若。这个般若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心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性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
这种讲法很少人这么讲,一般法师都作法喻立名解,我现在也是用法喻立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个。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个。分而言之,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刚经,所以一般中国人叫它金刚经,省略了般若波罗蜜,亦可以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关于“法”,我常常对你们讲,要讲活了,不要把它讲得死板板的,所以把它讲成一个也可以,讲成两个也可以,甚至于三个、四个都可以。法无定法,所以金刚经说:“无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具有三义:坚固、光明、锋利。
金刚的本体是坚固不坏的,它不为一切所坏,而它能坏一切物,故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见,本来不容易制伏,可是你若有金刚体,就能把天魔外道都制伏了。
金刚的相是光明的,能破世间一切黑暗,因为要破除黑暗,才能得到光明,把邪法都破了,正法才能久住。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金刚的相是破除一切黑暗。
金刚的用是锐利,也就是锋利。甚么叫锋利?就像刀刃能切金断玉,削铁如泥,是坚无不摧,形无不灭的。
讲到金刚心,不要误会以为是我们胸膛里的心。人体内这个心是肉团心,肉团心是没有什么用的。肉团的形相犹如倒掛莲花,白天开了,晚上就合起来。为什么?心里边有孔,孔窍白天开了,晚上睡觉时,孔窍就合上。这个肉团心,没有什么用,这是第一种心。
还有一个心叫妄想心,这个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其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在第六意识中,一般人以为肉团心是他的心,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又以为妄想心是其真心。楞严经上说:“佛告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这段经文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说第六意识尽打妄想,故佛为阿难破此妄识。
妄想心的神通广大,打这个妄想,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不用坐火箭就到月球去了。
阿难认为这妄想心就是他的心,但是佛说:“这个不是你的心,那是什么呢?是一种尘相,虚妄相想,这虚妄的相是由你的妄想生出来的,把你自己的真性都迷惑了。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认为它是心,认贼作子,把你自己本来的珍宝都丢了,却将原有的常住不变的宝觉明心丢了,所以就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无有了期。”这一段是说妄想心。
第三是什么呢?是真如心。真如心就是实相般若,也就是实相。真如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再比它大,你说小嘛,也没有比它再小。这个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心有以上这三种。
金刚这两个字已经讲了一个大概。现在讲般若,什么是般若?“翠竹黄花,无非般若”。绿的竹,黄的花都是般若。般若是印度语,在五种不翻之中属于“多含不翻”,因为译成中文只可以一个意思,而不能解释出原有的多种意思,所以不翻。
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及实相般若。般若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但智慧只有一种意思,不能完全译出般若的含意,所以就保留原来的梵语,尊重这个般若而不翻。
般若经有多少呢?本来说是有八部,但是详细分析起来有十类。
第一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以前不是讲过吗?玄奘大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桃开六度,桃花在一年之中开了六次。第二是放光般若,佛放光而说般若中有三十卷。第三是摩诃般若,意思是大般若,但这叫摩诃般若,和大般
若的的名称不同,也有三十卷。第四叫光赞般若,由佛放光而赞叹说般若。第五叫道行般若。第六是学品般若。合起来三十卷,加上前面所说,合共六百九十卷。第七胜天王般若,有七卷。第八是仁王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有两卷。第九实相般若有一卷。第十文殊般若亦是一卷,合起来是七百零一卷。
般若经说了四处,十六个法会。第一处是在王舍城东北室罗筏城灵鹫山,说了七会,第二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说了七会,第三是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说了一会,第四是在竹林园百鹿池边说了一会,合起来是四个地方说了十六个法会。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第二处第三会所说的一部经,在大般若经六百卷中,这一部经是第五百七十七卷,这就是金刚经的来源和历史。
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什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看的经文,你若没有观察的智慧,单有文字,看来看去也是不懂的,不懂就是没有般若,没有般若就是没有生出智慧,这智慧本来是你本有的,但是你没有栽培灌溉,所以它就不生出来,故说没有观照的智慧。没有观照的般若,就不明白实相般若。必须要有观照的般若,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实相般若,这是般若大概的意思。
波罗蜜,有的人说波罗蜜是甜的,但是这个波罗蜜不单是甜的,而且是甜中甜,怎么说呢?它是离苦得乐。为什么叫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在印度,事情做好,做完了就说“波罗蜜”。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叫“到彼岸”,什么 叫“到彼岸”呢?我们现在在三藩市要到柏克莱,需从桥上走过或坐船过去,从这一边到那一边,这叫波罗蜜,即是到彼岸。又如读小学,小学毕业了,得到文凭,这是波罗蜜。中学念完了,得到毕业证书,这也叫波罗蜜。再把大学读完了,这也叫波罗蜜。乃至学士、硕士及博士每个阶段都读完了,都叫波罗蜜。
我们现在由什么地方到彼岸呢?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这也叫波罗蜜。这个波罗蜜说起来,什么都可以说波罗蜜。你现在开始坐禅没有开悟,等到开了悟,这是波罗蜜。总而言之,把什么事情做圆满了,都叫波罗蜜。我们现在修佛法,一开始是难懂的,所以有些人听一次,感觉没兴趣就不来了。学佛法的人,必定要有善根,又要有忍耐心,要把佛法看做比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