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一中2017年高二学年10月月考 理科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40小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和消化液 B.尿液、汗液属于体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葡萄糖、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胰岛素 C.CO2、RNA聚合酶、尿素 D.Ca、载体、神经递质 3.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 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 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 4.关于渗透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低 C.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大于散热速率 D.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称为效应器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 C.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D.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7.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不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2+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8.40位同学手拉手围成周长68米的一圈,第1位同学用右手捏第2位同学左手,第2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1位同学的刺激后马上用右手捏第3位同学……,到第1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40位同学的刺激为止,共用时8.3秒。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 B.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 C.这40位同学的神经结构共同构成反射弧 D.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为8.19 m/s 9.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0.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11.下列各组激素,化学组成最相似的一组:
A.抗利尿激素和性激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12.如右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B.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C.过度饥饿——胰岛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特点不包括:
A.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反应速度迅速 C.作用范围较广泛 D.作用时间短暂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脊髓 B.胸腺 C.扁桃体 D.脾 15.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
A.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吞噬细胞
16. 2006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会议在我国天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HIV侵入人体后破坏B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B.艾滋病患者往往直接死于病原体感染或癌症 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1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攻击自身物质,引发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B.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C.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慢,无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免疫学的应用包括疫苗的制备、体内抗原的检测、解决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等 18.人体内酶、激素、神经递质等三类物质都是:
A.均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运输到靶细胞处才能发挥作用 D.均具有信息传递作用 1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 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神经元轴突末梢只能形成1个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只能形成1个突触 20.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植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植过程中能: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21.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⑤
22.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某种激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有关,这种激素是: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23.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生长发育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①
B.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将不能进行 C.植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不同
D.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24.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替代植物激素发挥作用,故在使用时不需要考虑药物浓度和药物毒性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25.下图为影响种群密度因素的概念图,a、b、c、d依次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B.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26.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27.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稻田中水稻的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C.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
应在合适